临汾新闻网讯 凝绿滴翠的太岳山是这里的屏障,如镜泛银的沁河水是这里的明珠,山环水绕的安泽风光秀美、瑞气氤氲,山水之间有诗行。这是安泽脱贫攻坚的诗行,叙写着责任与使命的担当,叙写着躬身求索的艰辛……
安泽县是省定贫困县,辖4镇3乡,总面积1967平方公里,在这片土地上,8万荀乡儿女励精图治,书写着一个又一个感人的脱贫故事。荀子故里,白衣圣洁。他们履行的是救死扶伤的职责,吹响的是脱贫攻坚的号角。、
一天上午,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人,急匆匆朝安泽县中医院走去,紧跟在老人身后的是他的儿子小刚。老人边走边催促着:“小刚,咱走得快点,不然又见不到郎大夫了。”因为他们知道,郎大夫每天的手术都排得满满的,去得稍晚一点儿,他们又进手术室了。小刚手中拿着一面锦旗,从他走路的姿态上,谁也看不出他曾是一名双侧股骨头坏死的患者。制作锦旗时,小刚特意要求印上:“妙手回春斩病魔,仁心厚德扬荀乡”。
小刚是杜村乡魏家湾村村民刘燕刚。四年前,因左腿疼痛曾来中医院就诊。当时,被诊断出左侧股骨头坏死,医生建议他立即手术,否则后期疼痛就会加剧,影响他的正常生活。但考虑到经济拮据,刘燕刚断然拒绝了,无奈地对医生说:“大夫,先拿点药,止止疼吧。”
就这样,刘燕刚依靠药物控制病情两年。两年后,他的右腿也开始剧烈疼痛,最终被诊断为双侧股骨头坏死。他每走一步,两腿包括膝盖就会剧烈疼痛。
“这病得治啊,娃才30岁,不然以后这日子可咋办?”刘燕刚母亲坐在炉子前,听着刘燕刚父亲沉重的叹息,默默流着眼泪。这四年间,为了给刘燕刚治病,他们一家跑遍了大大小小的医院,花光了家中所有的积蓄。专家都建议他尽快手术,但是巨额的手术费让他一次次望而却步,无奈地选择吃药保守治疗。他把中药、西药所有能用的药都用了。刚开始吃药还可以稍微缓解疼痛,但药一停,疼痛便会加剧,时间一长,连吃药也不管用了。刘燕刚媳妇因无望的生活离家出走,让刚刚30岁的刘燕刚满脸沧桑。
看着年迈的父母头发斑白,步履蹒跚地将一碗碗热乎乎的饭菜端到他的床前,刘燕刚气得用拳头砸着双腿,喊道: “这该死的病,怎么不要了我的命……”母亲心疼地搂住刘燕刚,说道:“娃,万一你有个好歹,妈和你爸怎么办?你放心,咱一定能筹到钱治好你的病。”母亲的话说得那么没有底气。父亲转过身,忍住泪水,一口一口抽着闷烟。左邻右舍谁不知道,为了给刘燕刚治病,老两口把亲戚朋友能借的钱都借了,大家听到刘燕刚的病,都摇摇头,觉得他再也站不起来了,这么大个无底洞,谁还愿意借钱给他们?
“天无绝人之路”。2017年7月,国家健康扶贫政策像一阵春风吹进了刘燕刚的家,给他带来了生的希望,健康扶贫政策中的“136”机制给了刘燕刚重新站起来的机会。“136”机制,就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县级医院住院,年度自付费用1000元封顶;在市级医院住院自付费用3000元封顶;在省级医院住院自付费用6000元封顶。
当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同志和村“两委”干部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他们家时,刘燕刚一家人几乎整夜都没合眼。与此同时,驻村工作队的同志和村干部帮他联系到了中医院和他的主治医师郎大夫,还帮他办理了住院手续,准备双侧股骨头置换手术。刘燕刚的双侧股骨头置换手术很成功,术后恢复得也很好。两个月后,刘燕刚下地行走已不成问题。
刘燕刚亲手将锦旗送给郎大夫,然后拉着父亲的手对着郎大夫和在场的工作人员深深鞠了一躬说:“谢谢你们给了我重新站起来的机会,是国家的好政策和医院救了我。我一定不辜负你们的希望,好好生活!”
在安泽县,像刘燕刚这样“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人口达2500余人,占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三分之一。解决建档立卡贫困户“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是全县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任务,为此,县委、县政府制定医疗保障措施,积极解决因病致贫问题的根本问题。安泽县中医院自2017年起,为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先诊断、后付费”和“一站式”服务共计170余人次,共减免住院费用120余万元;2017年7月至11月,县中医院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住院人次达40余人次,住院总费用兜底达25万元。
2017年,由安泽县委、县政府主导的“三保险,三救助”、大病集中救治月、慢病服务小药箱、健康教育基层行、健康义诊村村行、“山西护工”教育培训等一系列健康扶贫新举措相继实施,为贫困群众送去了切实的关爱和温暖。“在健康扶贫的路上,一个也不能少。”这是安泽县委、县政府对广大贫困群众做出的承诺。(裴文胜)
责任编辑: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