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泽孝老爱亲模范徐福生:用爱点亮人性光辉

2017-03-24 08:40:54 来源:临汾新闻网

用爱点亮人性光辉

——记市级道德楷模孝老爱亲模范获得者徐福生

  临汾新闻网讯 他是一个上门女婿,村里人说他自从结了婚就多了三个爹,74岁的岳父刘海春和两个兄弟均无劳动能力,需要他赡养;他是一个男人,耕田种地打零工,用一身的力气换来一天100元的工钱;他是一个“女人”,会缝衣做饭照顾人。多年来,安泽县良马乡良马村村民徐福生的妻子患有轻微智力障碍,而徐福生却始终守护着妻子一家人,用一颗善良的心,尽着“上门女婿”的义务。

  残破的窗户透射着刺眼的阳光,焦黄的墙上贴着旧时的画报,床上衣服被子堆积如山……徐福生的妻子刘先琴站在桌子边一言不发,看见人就傻笑,他的“三个爹”个个步履蹒跚,行动迟缓。眼前这一幕,让每一个走进他家的人无不感到心酸。

  今年37岁的徐福生原是安泽县杜村乡人,家中弟兄六个,父母早年去世后只能各自谋生,其中三个弟兄去河南打工,两个在本乡务农,剩下徐福生被招为良马村上门女婿。2000年,在徐福生和刘先琴准备结婚的节骨眼上,岳父刘海春突然胃部疼痛难耐,正在准备婚事的徐福生立马放下手里的事,求人找了一辆面包车将刘海春送到府城镇就医,诊断结果为“胃癌”,一家人顿时陷入了困境。“胃癌”的治疗对于好一点的家庭来说都不容易,更何况是这个一贫如洗的家庭,但是重情重义的徐福生却决定把婚事放放,先给老人治病。四处打听后,他将刘海春带到长治,准备进行胃部手术。做手术就要准备钱,他拿出了准备结婚用的钱,又向杜村乡的兄长借了钱,勉强凑够了7000多元的手术费,及时得到手术治疗的刘海春身体有所好转,在长治医院治疗一个月后,回到了良马村。

  随着刘海春病情的好转,徐福生的心落了地,他和刘先琴的婚事也提上了日程,结婚那天,村子周边的好心人都过来帮着扫院子、贴喜字、炒菜做饭,徐福生脸上更是充满了感激和喜悦,但是内心深处他知道,热闹毕竟是短暂的。那天过后,他的肩上就扛起了这个“大家庭”的生活重担。

  刘海春和两个兄弟都有病在身,常年吃药,一个患有胃癌,一个患有脑梗,一个耳聋、腿脚不利索,徐福生却毫不嫌弃,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帮他们换衣服、擦身子、上厕所,不怕苦不嫌脏,10年如一日。直到今天,刘海春对他的评价依然是“好孩子,不爱吭气,只知道干活”。

  徐福生家中原有9亩地,今年,他将家中的地租给了附近猪场老板靳水清,徐福生则就近在猪场打零工,工钱每天100元,这样他既能赚钱,又离家近,可以照顾一家老小。徐福生的一天很简单,也很忙碌:早上5点起床做饭,烧火熬点米汤,热几个馒头,就点咸菜,简单吃过后换上脏衣服到猪场干活。因为没技术,所以只能干一些脏活、累活,但他从不抱怨,他认为这份工作来之不易,是猪场老板对自己的照顾。到了中午,猪场给他安排了午饭,但他还要回家帮妻子做饭,简单的午饭后,他又要赶回猪场干活,一直忙碌到下午六七点,之后回家继续烧火做饭,照顾家人,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2011年4月,地里的活忙完后,徐福生跟着靳水清到沁水干活,就在他离开家不久的一天,妻子到学校接孩子放学,在街上不小心被一辆小轿车撞倒了孩子,街边看见的村民连忙将车拦下,在学校老师的帮助下,找了一辆车把孩子送去了医院。当徐福生通过电话得知这一噩耗后,连夜搭着顺路的卡车赶到了医院,幸好孩子只是头部受了点儿外伤,并无大碍。从那以后,徐福生再也没有出门打过工,遇到天气不好、路上车多时,他都要请一会儿假,亲自去接送孩子。

  常言道:“一个女婿半个儿”,在徐福生身上,我们看到了他人性的光辉,看到了他的朴实和善良,他用看似平凡的普通生活书写了光彩人生。

  记者 杨琦


     

责任编辑:张茜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