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安泽县和川镇石渠村“第一书记”曹云
临汾新闻网讯 一粒种子,可以悄无声息地在泥土里腐烂,也可以茁壮长成参天大树;一块铀石,可以平庸无奇地在石头里沉睡,也可以蜕变进而带来惊天动地的力量;一个人,可以碌碌无为地在世上混日子,也可以让生命发出耀眼的光芒。
作为安泽县和川镇石渠村“第一书记”,曹云正是一个让青春在基层绽放光芒的人。
2015年8月,28岁的曹云第一次来到石渠村,面对千头万绪的基层工作,毫无经验的他顿时有点无从下手,他就一天到晚地待在村里,多与村“两委”的干部交流,多入户走访村中的村民代表、老党员、致富能手、贫困户,征询他们对村庄发展的建设意见、发展思路。
经过近两个月的深入走访调研,他终于将村情民意摸清吃透,石渠村是一个人口大村,全村315户830口人,耕地面积较少,只有2000多亩。
入村后,曹云从村民口中了解最多的就是村中主街道的修复问题,这条路建成已有十余年,路面破损严重,农忙时每逢雨天,道路泥泞,过往农用车辆运输不便。面对一穷二白的村集体收入,修路成为考验曹云的头等难题,更事关村民对他的接受和认可。为了得到群众的认可,曹云不停地奔波于县城和石渠之间的道路上,最终为村里争取了20万元的道路维修资金,结合村中自筹的10万元资金完成了村中主街道的硬化,为石渠村“两委”赢得了民心,也让村民们开始对这位“第一书记”刮目相看。
手中没把米,唤鸡也不灵。石渠村集体经济薄弱,除了现有的40亩机动地每年可以出租10000元外,再无其他收入。在2015年11月市委党校进行的扶贫培训中,曹云了解到了我省对贫困村光伏发电项目的扶持政策,回村后便与“两委”班子成员商议相关事宜,并去古县三合镇对当地农户自建的光伏项目进行了实地调研。通过1年来多次与县扶贫局的沟通,曹云为村里争取了装机容量200KW的光伏发电项目,目前项目已开始并网发电,每年能为村集体带来10万元的经济收入。
2016年是石渠村脱贫攻坚的关键年,在“建档立卡回头看”的工作中,曹云和石渠村“两委”不断地对石渠村的贫困户情况进行摸底调研,制定了石渠村脱贫攻坚帮扶计划,分队逐户的建立了基本情况数据库,精心编制了石渠村精准扶贫实施方案,并建立了党员包户制度,电话询问制度,因户施策确立了每户贫困户的主导产业。大棚西瓜和花生的种植是村里的特色产业,在安泽市场上有很好的声誉,一年来,在村“两委”的带动下,石渠村西瓜大棚由原来的14座增加到17座,并引进“金星五号”和“齐立红”等优良西瓜品种,每座大棚的收入可达15000元,旱地西瓜的种植面积也由原来的50亩增加到60亩。花生的种植面积由原来的80亩扩大到100亩,每亩可为贫困户增加3200元收入。
结合石渠村瓜果蔬菜在全县的影响力,曹云通过县果树中心与山东省苗木协会取得联系,给村里买回了3000株冬枣树苗,作为首次引进的一个调产项目,冬枣树成为村里继西瓜和花生产业之后的又一个特有品种,曹云将买回的冬枣树苗分出200棵由村集体种植在道路两旁作为景观树绿化环境,剩下的2800棵分发给了村里的困难群众,种植于自家的院内和田间地头,成为村民增收的又一产业。
石渠村沿沁河畔东西向分布,村中的主要巷道及广场都已硬化,但村中地势自西向东分布不平坦,下雨时路上的低洼处和广场上常常有积水,天长日久,积水路面损坏严重,一些家户的房屋根基也常遭浸泡。曹云打听到县环保局有关农村下水道改造的项目,便多次与环保局沟通,2016年9月造价140万的管网布及全村巷道下水道改造工程开工,并于11月完工。在工程进行中,曹云和村“两委”积极与施工方沟通,用村中的贫困户李建实、王春根等十余人为工程做一些劳务,为他们实现脱贫增加收入。
欲问秋果何所累,自有春风雨潇潇。曹云就是这样,心系贫困山区痴情不改,情牵群众无怨无悔,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用真心、真情、实干的工作激情抒写人生的壮丽诗篇,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
记者 杨琦
责任编辑:席沛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