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秋日的夜晚,辽阔而深远,地处二郎山下的大宁县曲峨镇山庄村,灯光通明,歌声嘹亮,洋溢着文化气息的广场上,跳舞的大妈面带笑容,荡秋千的孩子顽皮可爱,乘凉的老人谈笑风生,漂亮的新居整齐排列……村民们高兴地说:“如今国家的政策好了,村里的变化大了,百姓的生活条件改善了,我们的好日子胜过城里人。”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振兴乡村不仅要改变乡村环境、发展乡村经济,更需要繁荣乡村文化,提升乡村文明。近年来,山庄村坚持把乡风文明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通过实施农村“四项改革”、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使村民生活更加幸福安定,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致富路上更有奔头。
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精神生活浸润人心
“只要村里组织参加上面的文艺演出,我们村的老人们一次都不落下,现在老百姓的文化生活太丰富了。”山庄村村民贺玉明介绍道,“这几年,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自来水进了户,村民搬进了宽敞明亮的移民房,门前的柴堆、粪堆变成了笔直的水泥路,修建了文化广场,村里成立了股份经济联合社,承接了村里的饮水改造工程、道路改造等10项工程建设,11件大事干成了,村民们劳务收入30多万元,村集体有了24万元‘巨额财政储备’,达到了‘集体挣利润,村民挣劳务,留下发展的,剩下再分红’的目标。不仅村容村貌变美了,民风也更淳朴、更文明了。”
“建设文明乡风不是一件孤立的事,除了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发展主导产业、助推脱贫攻坚等工作以外,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能促进乡风文明的生机活力。”山庄村党总支书记贺兰珍说。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四项改革工作以来,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更需要广大村民人人管理、人人爱护,从而提高村民素质,这才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最终目的。
在山庄村的农家书屋,书架上陈列的一本本书大部分为涉农读物,包含养殖、种植、病虫害防治等多个方面,还有科技、文学、艺术类读物,书目齐全、种类众多。书桌上摆放的外借登记册上被村民借出的读物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是农业指导方面的书籍。
该村图书管理员介绍,大部分村民农闲时就到书屋里阅读、学习,在农作物和牲畜遇到病害时,就到书屋来翻阅资料求助,找到正确的解决办法。自从建起农家书屋,村里从未出现过赌博、打麻将等不良现象,村民们农忙季节务庄稼、农闲看书学科技,致富的信心更足了,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也丰富了村民们的日常生活,热闹的文化广场和乡村图书室成了村里靓丽的风景。
移风易俗蔚然成风 厉行节约杜绝浪费
多年来,山庄村“两委班子”积极倡导推行“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其他喜庆事宜不办”为切入点,扎实开展移风易俗各项活动,破除、根治旧俗陋习,推进乡风文明建设。
今年3月,山庄村投资8万余元修建了全县首家红白理事场所,建立了组织机构,由群众推举德高望重、热心服务、崇尚节俭的人负责,制定了便于操作的办理流程和标准要求,严格规定但凡过“红白”两件事,每桌饭100元,4凉4热,烟、酒不能超过15元,党员干部带头执行,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有效杜绝了暖窑、过寿、孩子开锁等摆酒席的老习俗,改变了以前村里人过事你攀我比、大操大办的不良风气。
山庄村民李世俊说:“村里盖起了红白理事会,里面干净整齐、灶具齐全,我们过事再也不用租别人的灶具,也不用露天搭篷布了,不怕刮风下雨了,饭菜标准降低了、花费节省了,真是件一举多得的大好事。”
德孝文化世代传承 敬老模范感动乡邻
党风政风促乡风,乡风乡情润乡民。在山庄村的文化墙上,“群众的事群众议、群众的事群众办、群众的事群众管”“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老传统美德”“敬老传统代代相传”等内容的墙绘格外醒目。其中,敬老模范李保平为老父亲洗脚的图片特别引人注目。多年来,该村始终坚持以“忠诚孝义”品格为主题,宣传“忠于国家、孝顺父母、关爱他人”的人文精神,把“孝义和善”作为本村文化传统的核心价值观,通过多项举措做活“孝”文章,敬老孝老蔚然成风。
每年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村委会都会组织村民开展弘扬孝道、传承美德的活动,让孝道文化种子扎根在村民心里,给老人带来快乐。“出门有地方健身,年轻人也越来越孝顺,让我们的晚年生活越来越舒心。”80多岁的老人曹恩深有感触地说。
一个个干净整齐的农家小院,一条条干净宽敞的水泥路,一面面寓意深刻的文化墙,一个个引领文明风尚的“善行功德榜”……如今,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和“四项改革”的全面实施,山庄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主导产业迅速发展,村民收入稳步提高,农民人均收入达到6400元左右,乡风文明与田园风光相互交融的美丽乡村画卷正在二郎山铺展开来,乡风文明正内化为村民的自觉行动,注入乡村的灵魂,成为一种精神力量,在山庄村发扬光大,焕发出诱人的光彩。(侯耀强 张栋宏)
责任编辑: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