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走亲”传承千古民俗文化

 

2015-04-22 10:13:25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记者 卢凯 张蕴强) 4月20日(农历三月初二)上午,作为本次山西·临汾帝尧古都文化旅游节的重要内容,乙未年“接姑姑、迎娘娘”大型民俗活动在洪洞羊獬唐尧故园正式启动。近千人的接亲队伍从唐尧故园起驾,将途经15个村庄,在历山上接娥皇、女英回娘家省亲,演绎延续四千多年的民俗文化景观。

  尧舜时代,历来被认为是以制度完备为标志的中华文明的起点,尧舜禅让、尧女舜妃,流传千古的美谈。

  在这一全国共享的历史传说背景下,洪洞县的羊獬和历山两地之间又流传着该传说的子系统,认为羊獬是尧的故乡,是娥皇、女英的娘家,而历山是舜的故乡,是两位女神的婆家。两地以及沿途的居民都互称“亲戚”。

  每年的三月初二,羊獬村的接亲队伍在本村唐尧古园,通过隆重的仪式抬出二位女神的驾楼,然后鸣锣开道,仪仗护持,更有威风锣鼓喧天动地,铳炮之声震耳发聩,近千人的接亲队伍走出村庄,越过汾河,涌上历山。第二天,农历三月初三,接亲队伍将更加隆重地从历山神庙请出两位女神的神像,离开历山,在万安村宿一晚,三月初四上午,再从万安出发,返回羊獬。到了农历四月廿八尧王生日当天,历山人又前来给尧王拜寿,将两位娘娘迎回去,沿途热闹如同三月三。

  当天上午,羊獬村民自发来到唐尧故园。吉时一到,锣鼓齐鸣,“启行令”甫一诵毕,村民全部朝英皇双凤殿虔诚跪拜。祭拜完毕,接亲队伍浩浩荡荡出发。接下来的3天时间里,接亲队伍将跨越洪洞县和尧都区的甘亭、吴村、辛村、龙马、万安5个乡镇,穿越汾河东西两岸。

  队伍中,一人举“羊獬总社”大旗,几组威风锣鼓队,一路上不停地敲打。队伍行至村口将军庙焚香祭拜后,男性成员上车出发,队伍过汾河,下车祭河神。途经各村均在村口设香案、锣鼓队迎接。队伍穿村而过,村内各家门前多摆放桌椅,上设香炉,摆放的茶水、点心、水果等供过往人员随意拿取。村内如有娘娘庙,队伍一定会到娘娘庙停驾祭拜。

  中途要吃“腰饭”,由村民自发将羊獬队伍中的人领回家吃饭。听到三声铳响,无论吃饱与否,一律回到娘娘庙集合起驾出发。到历山娘娘庙前与历山浩大的迎接队伍汇合后,在通往娘娘庙的台阶上比拼威风锣鼓,活动掀起高潮。

  进入历山庙宇群后,社首等人先到舜王殿再到尧王殿,最后到娘娘殿上香,当天活动结束。历山负责接待的社首请来自羊獬的“亲戚”回家吃饭、住宿。第二天,历山主事社首等人在娘娘殿跪拜焚香后,请出两位娘娘的神像置于羊獬驾楼中,正式起驾。羊獬队伍启程。

  根据当地“婚嫁不走回头路”的传统习俗,羊獬队伍至杨家庄“腰饭”后,万安村接娘娘的队伍前来迎接。两支队伍合流后步行几里路、穿过集镇,来到娘娘庙,焚香祭拜后将驾楼停放在庙宇群的献殿内过夜,羊獬接亲队伍又被万安村民各自接回家食宿。

  三月初四上午,万安娘娘庙祭礼结束后,接亲队伍起身返程,途径西梁村、东梁村、新庄、西李村、白石村、洪堡村,傍晚时分列队回到羊獬唐尧故园。

  “三月三走亲习俗”是当地民间自发,传承四千余年而不衰,是中华民族婚嫁形式的源头,也是中国民间风俗文化的鲜活标本。

  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任江波介绍,以姑姑信仰和走亲习俗为纽带,化地缘关系为血缘化的“亲戚”关系,除具有祈福避邪作用外,更带有强烈的祖先尊崇色彩以及深厚的历史感。

  据了解,为了保护这一习俗,自1978年起,洪洞县先后出资近百万元新修、改修部分殿宇及塑像,添置、整修了威风锣鼓演出服装及器具。2008年,“三月三走亲习俗”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责任编辑: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