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子边,在师大里面吧?”“每天都从这儿走,还真不知道海子边的来历……”4月22日,在记者对海子边来历的调查走访中,附近居民也表达了自己的疑惑。于是,在与热心市民王女士的辗转找寻下,记者见到了今年67岁的马女士。
记忆中有关“海子”的传说
“我是在海子边出生的,在我爸爸十三、四岁的时候,我们家搬到了临汾……”家住锦翠苑小区的马女士讲述着那些脑海里对海子边的记忆。
马女士说,海子边,其实就是海子旁边的意思。师大里面的那个水池,就叫海子,而我们住的这些房子,紧挨着海子建造,所以就叫成了海子边。”那么,海子又是怎么一回事呢?马女士说,这里有一个传说”。
传说,在很久以前,位于海子周围的这一大片空地,都是村民用来种庄稼的,有一年突然地震,平整的土地被震成了凹陷地带,由于地势太低,以至于水无法流出,导致积水。
“可能是咱们祖祖辈辈在黄土高原出生的人没有见过海,出于对它的仰慕以及对海的渴望,大家把这滩积水取名为海子。”马女士揣摩着“海子”的意思。
“海子”的命运缘何“一波三折”
此外,记者查询史料得知,位于鼓楼西南的海子,原为地震塌陷形成的堰塞湖(也就是老百姓所说的积水),宋代曾引水入池,后堵塞。明洪武十年,知府徐铎北引潏水遂掏洞穿城入“莲花池”时,将余水引至“莲花池”南的古堰塞湖,后来被称为了“海子”。
或许人们觉得这个海子太小,不够尽兴,于是,清代镇守 使董崇仁,在海子的西侧,又新修建了一个海子,名曰新海子,也就是现在老百姓常叫的“西海子”。因此,也就有了东、西海子之说。
但是,海子的命运可谓一波三折。据《平阳府志》记载,民国初年,乡绅刘光斗将海子建成了自家花园,海子也随之由公有转为私有,平民失去了观赏的权利。
值得庆幸的是,在1959年,海子又一次重获新生。改革开放后,环绕海子建起了不少房舍和栅栏,这里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猴子、狮子、野山羊、野猪、猫头鹰、狐狸等动物,新建的动物园里,动物虽然不多,却是很多中老年人欢乐童年里缺少不了的记忆。
后来,动物园又换了名字,成了市人民公园。自那时起,临汾逐步修养着自己的“新气质”、新内涵”。园内动物欢叫、绿树成阴、草木繁盛,且亭台楼阁、小桥流水、湖光山色,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临汾人也真正有了一个休闲的场所。
海子被赋予了新的使命
2001年,是海子生命中的另一个拐点。
人民公园与山西师范大学仅一墙之隔。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以及该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原有的校园面积已不能适应需求。为此,经过多方协调,人民公园成为了山西师范大学中不可或缺的一大景观,并被师大确定了“莳英园”这个颇具学院色彩的名字。海子也一步步见证着师大师生们的成长。
记者 亢亚莉 潘华玲
责任编辑:秦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