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有学者曾这样解释“洪洞”两字,洪”是大水,洞”为疾流,洪洞”一词意为大水奔流、水波浩渺。
有老辈人曾说,过去的洪洞,城周多水田,城外护城壕深数丈,流水环抱,广种莲藕,每当盛夏便是一派“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之景,故有“莲花城”之美称。
日前,记者来到洪洞县龙马乡景村采访。在冯吉贵老人的陪同下,记者实地考察了广润渠遗存。
在靠天吃饭的古代农耕时代,先祖凭借聪明才智建成广润渠,将肆虐的洪水驯服,变害为利,润泽乡梓500年,令人敬佩。当年的支渠如今成了田间道路,跌水口成了麦田中的景观,分水的长坝隐藏在杂草与绿油油的麦田中。在上世纪七十年代,随着深井灌溉的普及,小洪峪的水通过“还水口”流到大洪峪,广润渠的作用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但是查阅相关资料和对广润渠遗址的探访,令人暗自佩服古人的远见与勤劳。
当时的广润渠渠系相当科学完善,主渠的两侧有支渠若干,主渠与支渠分叉处,有的可 筑土坝引水,有的主渠与下游落差大,先在此处的主渠上砌一个跌水(口子),让洪水流入支渠;支渠下游又有支渠,和主渠一样每个分叉处都有跌水,可以打土坝。到了田地里,每块地垄上又有跌水,即上一块地的洪水可由此处流入下一块地,依此浇灌,待到最后一块地浇完,各地块的跌水就要堵死,这样每块地里都存满了水。然后,把支渠与主渠处的土坝打开,让支渠的洪水归入主渠,主渠的水又流入下一个支渠,依次浇灌。
整个洪水灌溉系统有支渠5条,毛、斗渠25条。主渠和支渠全长12千米,可浇地3500亩,共有建筑物34件,其中抬涧一个,石堤两个,大跌水20个,进水闸口两个。此外,各地块还有较小的跌水口300多个。
据慈云寺大清道光六年(1826年)三月初九碑文记载,小洪峪涧河的供水,原来自景村村西向北流入大洪峪,因此处以上涧深“水不能上村”,故处“受害之处,宽有二十余丈,高有数丈深沟,即有雷鸣水生,水尽漏于大洪峪,于我村无益之甚也,先人心伤”。
又据昭文万历十八年(1590年)《平阳按抚庭院告示牌》记载:小洪峪水由临汾地 界(东辐村)流入洪洞,景村)一村之水实由段九成祖先用力于小洪峪修渠接水灌溉已经二百余年。”“还水口”,群众称为抬涧,意为把小洪峪河床抬高,让水流入景村浇灌民田,这是它的主要作用,但抬涧上部还有退水口,水流过大时可以泄洪,让多余的水流入大洪峪,从而保护景村的水利工程设施及民宅安全,不受水害,故名“还水口”。小洪峪涧河流入景村叫广润渠,其灌溉工程对景村来说是一个巨大而艰巨的水利工程建设。
广润渠的建成造福了景村及附近村民,灌溉着景村4000多亩农田及下游南马驹村和尧都区附近村落的1000多亩农田,在天旱少雨的北方农村显得尤为重要。
广润渠工程巨大
广润渠始建于元天顺元年(1328年),耗银数千两。
抬涧,即还水口。还水口实际是泄洪口,它是景村洪水灌溉系统的重要部分,广润渠首的咽喉工程。
堤坝全长67米,宽11.4米,平均高度1.8米,东部距顶3米处有两个各宽3米的泄洪口。泄洪口两侧有10米长的护堤,石方量1500立方米。
据传,小洪峪河床与现大洪峪河床底相平,小洪峪在此流入大洪峪,此河床低于景村引水处数丈,要在此处砌坝引水,还须将小洪峪河床垫起,使与景村地面相平,水方可流入,先民所用方法是筑堤,让洪水挟带泥石漫涧,再加人工垫土,但洪水不一定年年有,一次也漫不起,故堤坝逐年加高,涧底也逐年漫起,连填带漫历时90多年,才漫平引水。老人们有话传到现在“填沟成渠,九十年有余。”还水口以后因冲塌两次,又经重修,耗银数千。从砌筑还水口,后填沟成渠,经两次修理共130余年,可见工程之艰巨。(王隰斌 遆红戎)
责任编辑: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