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秦蜀路:古时的城外小路如今的交通要道

2015-07-06 11:14:22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解放前的临汾城,基本是以鼓楼为中心分布的,即分为东、西、南、北大街,而人们常说的秦蜀路位于鼓楼南大街,大概在上世纪90年代,才被正式命名为秦蜀路。秦蜀路,顾名思义就是,可以通往它到达四川、陕西。”6月30日下午,在对秦蜀路来历的采访中,今年63岁的史寿山告诉记者,以前所说的鼓楼南大街指的是以现在的五一路为界,往北近百米的地方起(鼓楼南大街保险公司为分界线)至大中楼,称为鼓楼南大街。

    史先生解释,他也是从父辈们那里听来的。相传,以前五一路往南这边属于城外,基本没有路,只有一条被称为“骆驼道”的小沟,沟两边为麦地。为什么被称为“骆驼道”呢?史先生说:传说以前,在汾河西边有一个骆驼队,相当于现在的物流,给老百姓运送物资的,因为不让骆驼队进城,所以只得走城外,而骆驼所走的路被称为‘骆驼道’。后来,这条路约在1972年被翻修,骆驼道被黄土填平了;1993年左右,该道路再次拓宽改造,取名为秦蜀路。”据史先生介绍,临汾城到解放的时候,其范围也不算很大,西面就是现在的山西师范大学最西边;北面在郭家庄以南;东面的城墙在平阳广场西面附近,加上东关延伸到南同蒲铁路附近;南面在五一路往北百米左右,靠西面部分就是过去的城壕。东西南北各有一座城门,东面是安定门,西面是和义门,南面是明德门,北面是镇朔门。城内以鼓楼为中心,形成一个完整的格局。


    郑先生题词“南通秦蜀”

    那么,秦蜀路的来历和大中楼上的题词是否有联系呢?记者在我市知名作家乔忠延的著作中寻找到了“蛛丝马迹”。据说,大中楼基座四面“东临雷霍、西控河汾、南通秦蜀、北达幽并”的题词,被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视为千古一绝,这里还有一段故事呢。

    传说,在明洪武年间,大中楼重修竣工。恰适此时,在国子监任教的张昌回家探亲,平阳知府即请他为鼓楼题词,并请了襄陵镇的郑先生,洪洞县的赵先生,后有一位破衣道士毛遂自荐凑成4个人。

    题词开始,郑先生胸有成竹地说:临汾历来是交通要塞,南面可直通陕西、四川,就写南通秦蜀吧!”众人点头称是。赵先生不慌不忙应对说:题词要讲对称。北面不是可以抵达幽并二州吗?临汾商人在二州经办者不少,就叫北达幽并吧!”众人叫好。张昌一看二位出口不凡,早已坐不住了,斜扫破衣道士一眼脱口而出:东面近可见霍山,远能望遥远的雷池,就叫东临雷霍吧!”满场人拍手叫绝。随后,瞪大眼看着破衣道士,只见道士慢慢喝了一口茶,才说:西面近有汾河,远有黄河,叫西控河汾可以吗?”众人连声说好,看来破衣道士真是不可貌相啊。


    史料记载秦蜀路来历

    对于“骆驼道”和“秦蜀路”的传说,市民王先生表示,他都没有听说过,但是记忆中的秦蜀路却有着别样的风景。“记得古城墙还在的时候,现在的五一路以北是城内,从城墙内到大中楼这条路是主要街道,城墙以外都是麦地,后来住的人多了,慢慢地被踩出路来。随着城墙消失,从五一路以南修起了一条通往南边的路,后来经过拓宽改造,形成了现在秦蜀路的规模。”王先生回忆道。

    随后,记者在《临汾市志》中查询到,秦蜀路,原为鼓楼南大街向城外延伸部分,因鼓楼南刻有“南通秦蜀”,故名,后统称为鼓楼南大街。

    如今,虽然走在鼓楼南大街并不见秦蜀路的招牌,但是它的名字似乎根深蒂固般深入人心。(亢亚莉 潘华玲


     

责任编辑:刘静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