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金殿刘渊故宫遗址

2015-08-13 10:48:38 来源:临汾新闻网

子母河畔洗衣的村民。    

    听说尧都区金殿镇在历史上是汉国的皇帝刘渊定都的地方,趁着这个夏日,我决定去金殿探访刘渊故宫遗址。拉上金殿平人学社的老徐做向导,我们出发了。

    一进入金殿,就情不自禁地想起“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入水。”的诗句来,我想,那汉国的皇帝刘渊真是好眼力,选了这么一块富饶的风水宝地定都。

    文化底蕴相当深厚的老徐一见我露出惊叹之色,赶忙就介绍起来:“历史上,临汾曾经五次建都:一是尧都,二是晋都,三是韩都,四是西魏都,五是汉国都。这汉国都就是匈奴头领刘渊建造的汉国故都了,明朝万历本《临汾县志》在古迹中载有:刘渊城,在城西南20里,晋永嘉末,渊偕号初居蒲子,后筑此为陶唐金城。都之。临汾市的西南端有金殿镇,金殿即刘渊皇帝的金銮宝殿了。”我手里拿着一本乔忠延老师所著的《尧都沧桑》,在介绍刘渊皇帝的那一页上写着:刘渊是匈奴族人,字元海。祖父曾帮东汉讨伐黄巾军,因而趁机定居黄河流域。刘渊在汉地长大,幼时就学习儒家文化。其父刘豹奉请上党崔游为老师。在崔游严格教育下,他习读了《诗经》《易》《尚书》及《孙子兵法》等汉书。刘渊在攻读儒家文化的同时,继续练习匈奴人的骑射搏击之术,逐渐成长为一名胸有韬略,柔中有刚的文武全才。

    沿着金殿镇子母河的涓涓细流,我们埋头向历史深处走去,探访汉国皇帝刘渊建在金殿的故宫遗址。

    我们探访的第一站,在金殿镇桑湾村。在这个村的西北处,仍然伫立着刘渊建都时筑的古城墙。附近来田里扯毛豆角的桑湾村村民陈小猴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当年刘渊在金殿建都后要筑城墙,把附近的老百姓都抓来了劳作,然而城墙却迟迟不能筑成。只好贴出黄榜招募贤人筑造,黄榜被一位名叫橛儿的少年揭去了。当刘渊知道揭榜者是个少年时很不踏实,命橛儿立了军令状,7天筑不好就要问斩。一连5天不见动静,乡邻们都暗暗替橛儿担心。第6天夜里,突然刮起一阵狂风,顿时天昏地暗,飞沙走石,等风停的时候,一道城墙围住了金殿。刘渊大喜,驾临亲自观看,却见这城墙上宽下窄,筑颠倒了。抓来橛儿正要问罪,却见风沙又起,城墙在风中打了个颠倒,好了。刘渊大怒,认为橛儿是妖怪,有意戏弄他。然而橛儿早趁着风沙逃走,刘渊匆忙派兵擒拿。橛儿逃至西面的吕梁山下,前面无路可走,后面又有官兵追来,扑倒在地就变成了一条蛇,那蛇觅了个石缝钻了进去。追兵到来的时候,只看见一截蛇尾,挥剑砍断,鲜血流出,滔滔不止,就成了一道清泉。老百姓认为橛儿是龙太子下凡,为民众谋水利的。因而在泉边不远处建祠庙祭祀,名叫龙子祠。

    我们探访的第二站是金殿镇的村落。金殿镇大大小小的村子的村名不仅有特色而且特别有趣,老徐自豪地、滔滔不绝地一一介绍着:官(石岂)村,为官宦磨面的地方;城居村,显然为当时的城区,居住的多是皇亲国舅;坦地村,祭祀天地的地方;桑湾村,养蚕采桑织丝绸的地方;花园村,可能就是昔日的御花园了。

    还有城坡、末街,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皇城故都体系。从金殿镇的村名我们可以认可:汉国皇帝刘渊不仅有好眼力选定金殿定都,而且治理国家也是一把好手。

    《资治通鉴》载有这样的文字:光文皇帝刘渊身穿布衣,居住的地方也没有双层的坐垫,皇后妃嫔也不穿绫罗绸缎,拉车的马匹不喂粟谷,这是爱惜百姓的缘故。从这些文字可看出刘渊不仅具备文武韬略,把握历史机遇,还是一位自身素质较好的人。

    我们探访的第三站就是金殿镇上一户院落。走进这座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院落,老徐骄傲地说:“从前,这里就是刘渊那金銮宝殿,可惜,在一场大火中化为灰烬。”是呀,那座巍峨的城池,仅仅存留了十多个春秋,很快就夷为平地,化为一片废墟。以至今日,我们踏进这古老的都城却难寻觅到汉宫的遗迹。

    现在,故都废墟已经被层层的田园覆盖,金殿镇周围北至涧河,南至坛地,东至汾河,西至苏村,这万余亩土地都在古城之中。难怪人们锄田挖渠,不时会挖出带有花纹的碎砖瓦砾。捧着这带有花纹的碎砖瓦砾,我们似乎读懂了一些什么……(刘晚


     

责任编辑:刘静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