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鼓楼东大街:繁华商业街背后的故事

2015-09-02 10:28:26 来源:临汾新闻网

如今的鼓楼东大街,车水马龙,繁华依旧。

    临汾,这座拥有“卧牛城”美誉的古城,有着很多让人引以为傲的历史景观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大中楼(又名鼓楼)便是其中之一。而大中楼向外延伸的四条街道名称的来历,自然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8月31日下午,记者走在鼓楼东大街这条宽阔的街道上,听着老辈人讲述昔日商业街低矮瓦房繁华的往事,再看看如今取而代之的高楼大厦,试图追随着老辈人的回忆,详细记录,以求还原那些年鼓楼东大街的“容颜”。

    

    回忆过往 历历在目

    今年79岁的老住户张合英是浮山人,在1983年搬到市农业局家属院居住的。“那时,这条街有好几个名字,有叫红卫路的,也有叫东大街的,但是我们搬来那会儿门牌上标注的是‘鼓楼东大街’。”张合英说,很早以前,这里就属于临汾城的中心地带,因为紧挨着大中楼,它向外延伸的几条道路按方向划分为东、西、南、北大街。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里也被称为“红卫路”,可能与历史原因有关。除了街道的名称有变化之外,它的飞速发展也带给临汾人更多的惊喜。

    “以前的街道大约只有现在的一半宽,路不好走,坑坑洼洼。当时最高的楼就是胜利百货商场(现在的金泽首饰店),还有三八商场、大众饭店等,人们来逛这条街基本上能买到所有想要的东西。除了这些标志性建筑外,大部分是居民住的小瓦房。”谈起往事,张合英不断用手指着远处,向记者介绍那些建筑物具体的方位。

    

    今昔对比 感慨颇多

    对于张合英的说法,今年75岁的老住户刘银香老人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也讲述了她记忆中鼓楼东大街的原貌。

    “以前,我们家的门牌号是鼓楼东大街48号。上世纪60年代,这条街用的是石板路面,大约宽8米。那时候,街上很少有机动车行驶。直到80年代,才拓宽成现在的样子。街道两旁主要是以瓦房为主,偶尔能看见一辆解放牌卡车经过。真正有巨大变化的是到了90年代,新式建筑逐渐多了起来,水泥路面平坦、整洁,不过那会儿汽车并不是很多,主要还是靠驴车和人力车拉货,出行,哪像现在这样堵啊。那时候,经商的店面不像现在这么注重装潢,基本上就是普通瓦房挂块木牌子,就算是商店了。”亲身经历鼓楼东大街历史变迁的刘银香,望着眼前的这一切感慨地说。

    

    才子题词 东临雷霍

    既然文章开头提到了大中楼,那么位于鼓楼东的题字“东临雷霍”又有怎样的寓意呢?记者搜寻相关资料查询到,明朝洪武初年,平阳鼓楼重新修复,门洞要题匾额加工刻制。适逢在国子监任教的张昌返回故里,他兴致勃勃地登上鼓楼,意欲浏览全城风光。陪同登楼的平阳知府,特请这位大人题写匾额。张昌谦虚地说:平阳历来为藏龙卧虎之地,敝官才疏学浅,是否请当地文人摆擂台一试身手呢?”因此,在擂台比赛中,张昌便以因临汾东面近可见霍山,远能遥望雷池,因此为东门题词为“东临雷霍”。不过其他几位才子也不甘示弱,纷纷题词,西控河汾”南通秦蜀”北达幽并”,如今,这一千古绝句仍悬挂在大中楼四个方位,书法刚劲更是令人叹服。

    

    寻觅踪迹 清晰可见

    对于鼓楼东大街的记载,记者也在《临汾市南街办事处地名汇编》一书中,寻找到了踪影。书中介绍,鼓楼东大街位于鼓楼东侧(鼓楼又称大中楼,据有关史料推断约建于北齐),东西走向,西起鼓楼,东交于平阳南街(起止门牌号1—184号),长约1000米,宽25米,系沥青路面。北侧属解放路办事处辖区,南侧属南街办事处辖区,南侧从西至东依次与塘子口、扁担巷、体育街、南财神楼、南青狮子口、南洪家楼巷相接。

    解放前,这条大街系土石路,仅有8米宽;解放初,政府对土石路面进行了改造拓宽,铺设了水泥路面。文革期间,改称“红卫路”。1980年整顿城市门牌时,恢复“鼓楼东大街”名称,1982年后又进行拓宽,成了现在的路面。

    临汾解放后,鼓楼东大街曾经过两次拓宽改造,这条古老的街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市内最繁华的街道之一,路面宽畅整洁,街道两侧店铺林立,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每到秋季,街道两旁柿子树硕果累累、高挂枝头,点缀着古城秋色,令人心旷神怡。如今的鼓楼东大街,在临汾人心目中依然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亢亚莉 潘华玲


     

责任编辑:刘静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