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洞县东北部霍山的广胜寺中有座佛塔,始建于汉代,现塔为明武宗正德十一年(1516年)始建,历时12年建成,是中国最大最完整的一座琉璃塔,由于其塔身五彩斑斓如雨后彩虹,故名“飞虹塔”。《赵城金藏》原来就保存于此。
《赵城金藏》是唐代三藏大法师玄奘自天竺取回的梵文经卷汉译善本,金皇统八年(公元1148年)佛教界聘请高师用三十年时间在平阳(今山西临汾市)刻印成功。因刻于金代,收存于赵城县(今合并于洪洞县)广胜寺,故名《赵城金藏》。这部规模浩瀚的佛教典籍以7000余卷的篇幅汇集了佛经、史料,字体刚劲,雕刻工整,纸质优良,印刷清晰,在当今世界上已成孤本,极为珍贵。
最先觊觎《赵城金藏》的是所谓的“日本东方文化研究所”。《赵城金藏》刚刚问世,该所便派人来到广胜寺,表示愿出22万银元购买,遭寺院住持力空和尚及众僧人断然拒绝。接着来的是日本一些僧人,他们先后几次窜入广胜寺,仍然想用高价买断藏经,同样没有得逞。这两件事情的发生,引起了具有强烈爱国心的广胜寺僧人的警觉,为防止藏经遭遇不测,他们把5000余卷经卷由霍山南麓的广胜下寺迁移到山顶上寺,吊运进13级琉璃飞虹塔,并用砖石固封,进行集中保管。
1933年,一个名叫范成的高僧到山西洪洞县广胜寺考察,在广胜上寺弥陀殿的十二个藏经柜中发现了这部藏经。他对寺院收藏的5400多卷的经卷进行考察研究,其中发现了一部珍贵的藏经,当时没有人知道这部藏经是谁主持刻印的。1934年,南京又派遣一个名叫蒋唯心的人到广胜寺考察,前后40多天,他将大藏经全部展阅一遍,经过多方面研究考证,最终认定这部藏经为金代刻印,又因在赵城广胜寺发现,故定名为《赵城金藏》。1942年春,侵华日军企图抢劫这一稀世珍宝,八路军某部闻讯后派员夜入古刹,夺得经卷。这部珍贵的经卷已整修完好,今存北京图书馆。
锡刚 文/图
责任编辑:秦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