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过去相比,现在的临汾城模样大变!”11月2日上午,在对平阳街来历的采访中,75岁的张先生感慨地说。
平阳街面貌
日新月异平阳街
“你看,咱们现在站的这个地方,过去全是城壕沟。当时的公路路面没有这么高,也没有这么宽……”张先生告诉记者,他的老家在河南,是在1956年搬到临汾居住的。对于平阳街名称的来历他不了解,但是对于自己记忆的临汾印象,以及城市的变化,老人能清晰地表达出来。
“真的是日新月异,当时来临汾的时候,空气不好,解放路这块儿也是稀稀拉拉的几间房子,哪能想到它会发展成城市的中心地带呢?”老人指着平阳北街十字路口路西的中国联通大楼说:以前从这个地方开始,一直往北,到现在万里大酒店的位置,有一排类似窑洞的房子,被称为铁路宿舍,路东可通往火车站,路西没有路。大概是在1991年左右,通往广宣街的这条路才修好。”
路东有个搬运社
那么,过去的平阳街、平阳南街又是什么样子呢?
老人介绍,在平阳广场的雕塑后面(北起解放路圣源大酒店,南至“一百”路北)是当时的临汾县搬运社。他表示,驴车或人力车,是当时市区货运的主要交通工具,相当于现在的货运三轮、货运轻卡。管理驴车或人力车运营业务的机构叫“搬运社”。后来这里开发成了一间间的小门面,类似于过去解放路的明金市场,后来又经过大修。在广场的下面,改造成了地下商店。顺着平阳街一直往南走,也就到了现在的平阳南街,虽然路窄,可一直能通往南外环。
路北可达广宣街
对于张先生的说法,74岁的陈银生老人给予了肯定。
“平阳广场的主席台就是当时的城墙。大概到旗杆这个位置都是城壕沟,路对面是临汾县搬运社,当时属于交通局管辖。”陈银生说,临汾解放前,广宣街和平阳北街是不通的,那里都是城壕沟,解放后,政府从其他地方运来土,将沟壑和城壕沟都填埋,渐渐有人依城墙建房,慢慢形成了可供行走的路,但只是一条可容纳一辆车通行的小土路,再后来,修通了一条与平阳街交叉,同时可以通往火车站的路(车站街)。”而对于平阳街的来历,陈银生推测到,听说以前临汾叫平阳府,不知道是不是和这有关呢?”
看着如今的变化,家住新东城89岁的贺春来老人感慨万千。
“我老家是大宁的,自从青海当兵回来后,就一直在临汾居住。”和前面两位老人所说的一样,贺春来老人表示,他年轻时经过的平阳街只是一条普普通通的石子路,两边鲜有人烟,整条路没有这么直,也没有这么宽,后来经过多次改造,建筑多了,出门一鼻子黑的环境也得到了改善。
谈到这些年的变化,贺春来老人颇为兴奋地说:光休闲广场就建设了好几个,每天我和老伴都会抽空来平阳广场散步。这不,这两天在平阳广场还多了个新雕塑,听说是‘牛的梦想’,我想这应该是卧牛城里人们的共同心愿吧!”
宽阔平整通南北
随后,记者在查询《临汾市志地方志》中,找到了有关平阳街的记载。平阳街,即自城市中心平阳广场分向南北的大道,原为民国年间所修筑的汽车路,文化大革命”中命名为反帝路,1987年更名为平阳街,自北而南分为平阳北街、平阳街和平阳南街。
沿着平阳街,记者以平阳广场为起点走了一趟。往北分别与解放路、车站街、向阳路相交叉,往南分别与鼓楼东大街、贡院街、五一路相交叉,两边高楼林立,行人和车辆穿梭在这条宽阔的道路上,为梦想而奔,为美好生活而努力。
记者 亢亚莉 潘华玲 实习生 颉金娟
责任编辑:秦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