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说起李敖,在年轻一代的印象中,那是台湾一位语言犀利的评论家,而在临汾城里,有一个名字相似的巷子。近日,记者在东关一带见到了一条名为“李熬胡同”的巷子,那么,它和人们印象中的评论家李敖有没有关系呢?记者进行了探访调查。
如今的李熬一胡同。
此“李熬”非彼“李敖”
沿着鼓楼东大街一直往东,经过平阳南街、迎春街,记者来到了东关大十字以东,被临汾人称之为“东关”的地方,在东关路路南,路牌上的“李熬一胡同”标注出了巷子的位置。这个名字从何而来?它的背后又有怎样的故事?在李熬一胡同内,记者找到了老居民郑天锁,说起巷名的来历,他向记者详细述说起来。“这跟台湾那个名人李敖一点关系也没有,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这儿原来最早有一位叫李熬的住户,他家就在现在的李熬四胡同。”郑天锁说道。
对于这一说法,记者在66岁的居民李俊英女士那里得到印证。“我家就住在李熬四胡同,这里整条巷子里住的都是姓李的人家,而且我们都是一家子。”李俊英介绍说,原来真正的李熬胡同不是现在南北走向的几个小胡同,而是与东关路平行靠近南边的一条大巷子。
胡同见证历史变迁
对于巷子曾经的样子,56岁的郑天锁称他们家人应该最有发言权。“我家有好几代人在这里出生成长,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了,真正的 李熬胡同就是现在的东关路,从东关大十字路口起,到解放路桥头为止。原来被称为李熬胡同,只是曾经的东关村里的一条巷子,除了西头路北有一个临汾发电厂外,其他的都是普通的住户。
当时路很窄、很破,一到下雨天就泥泞不堪。后来,在1982年修成水泥路,名字就变成了东关路,而李熬胡同的名字不能去掉,就变成了路南的这四条巷子。如今,只有李熬一、二和四胡同有路牌,也就只有老居民知道到底哪条巷子才是真正的李熬胡同了。”郑天锁说道。
郑天锁表示,对于这一带曾经的样子,他的母亲也记忆犹新。“我从十几岁就嫁到这里,那时候城墙还在,东关大十字和解放路桥头处,分别是原来内外东城墙的位置,李熬胡同就在这之间,路面是青砖铺成的,两边的房子也都是横七竖八排列着。”92岁的吴秀英回忆说。
在整个采访过程中,很多居民对于哪条巷子是真正的“李熬胡同”已没有印象了,而胡同的变化却一直见证着他们生活的变化。“以前,这一带就是自家盖的小平房,生活用水都不方便,买东西都得进城,后来政府修路、盖楼,这里也慢慢发展起来了。我们的房子也不断地翻新,生活一天比一天好。”吴秀英笑着说道。
穿行在几个胡同之间,记者看到了商铺林立、车来人往的繁华景象,曾经的泥泞村巷已变成如今整齐划一的现代建筑群,这里的人们早已告别昔日的贫困过上了舒适、幸福的生活。经过查询资料,目前,记者仍没有找到关于李熬胡同的相关记载。
文/图记者 亢亚莉 潘华玲
责任编辑:秦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