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汾,总有一些街道路牌上显示的名称很难让人记不住,而它的另一个老名字却深深印在人们的脑海里。近日,记者在走访解放路一带街巷地名时发现,被老临汾人称为行署巷的市府街就是其中的一个,它的地名又有怎样的故事呢?
因临汾行署得名
市府街,位于解放路临汾宾馆东侧,东西各与三中巷和万寿巷相邻,由南北和东西两条巷子构成丁字形路,南起解放路,北到临汾市政府门前,东西均为死胡同。在走访过程中,大部分居民都将其称之为行署巷,对于名字的来历,因行署而得名成了公认的答案。
“我在这里住的时间不长,但是听人们一直叫的都是行署巷,说是因为临汾市政府的前身为临汾行署,然后巷子也因此得名。只是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变成了市府街,可能也是因为临汾市政府在这里,所以才改成了这个名字吧。”61岁的居民潘成说,听老人们说,以前的行署大楼后面就挨着孙膑庙,但是对于巷子的其他地方,他表示不是很清楚。随后,记者在老居民张先生的口中了解到,关于市府街详细的变化过程。
忆往昔感慨万千
85岁的张先生告诉记者,他是见证了政府楼从窑洞变楼房的人之一。“从我父辈开始就在这居住,这里的变化真的是很大。其实这巷子原先叫万寿巷,也就是现在相邻的巷子和这条巷子都是一个名字,两条胡同原来是相通的,在市府街南口路西的位置,曾经有一座小型的古建筑,上面就清楚地写着‘万寿巷’几个字。在鼓楼东大街农业局的位置,原是山西省临汾地区行政公署,后来改制之后,更名为晋南行政公署,之后搬到了现在的市府街临汾市政府的位置,最初建起的是砖窑,后来盖成平房,名称也变成了临汾行署,可能行署巷的名字也是由此而来。”张先生回忆说,曾经的巷子也是狭窄的土路。
据张先生介绍,现在临汾市政府的位置在解放初期是农业合作社的地盘,后来成了“农城”,就是类似于小麦研究所一样的单位,在其往北有一座大庙,可能是现在的孙膑庙,在巷子西北方向曾经有一个煤球厂,厂子后面紧邻城壕沟。“这胡同以前是条只能过一辆平车的小土路,后来临汾行政公署搬来后,职员们亲自动手修成了青砖石板路。”张先生感叹,经过胡同的变化,他也感受到临汾的发展。
巷名随时代变换
记者在多名老居民的口中得知,市府街的名字一直随着政府名称的改变而改变,这条巷子也见证了时代的发展。
“我记得在1976年左右这条巷子被叫做业务组,意思是这里来往很多人办事,所以大家都习惯称之为业务组。原来巷子南北走向的这段北头路西有一个大的苹果园,南头路东应该是建设局的家属院,除此之外,周边住的都是政府的工作人员,如今的巷子早已变成了高楼大厦,行署巷的名字也是在前几年整顿街道时,把它的名字改成了与临汾市政府有关的市府街。”64岁的赵先生说道。
走在市府街宽敞的道路上,记者总能听到老临汾人说,这就叫行署巷,因为以前的临汾行署在这儿。在查询山西省临汾地区行政公署的记载时记者发现,只有有关政府名称改变的时间记录,而这条因其得名的巷子,却找不到它的相关记载。
记者 亢亚莉 潘华玲
责任编辑:张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