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地名,走访来历,记者总会在这其中找到一些老风景、老故事,令老临汾人唏嘘感叹,让年轻一代追踪觅迹。近日,记者寻访到一处名为兴国巷的胡同,它的来历让人听了也饶有兴致。
无名胡同连市农
兴国巷,地处平阳南街中段路东,东西走向,东起小南门巷,西至平阳南街,南北各与新生巷和旋耕二巷相邻,总长约700米,在巷子西头路东立有路牌。
沿着巷子一路走过,记者几经询问,很多居民都表示不清楚为什么叫兴国巷。72岁的宋贵成告诉记者,他就出生于此,以前根本没有巷名。“原来的巷子,从巷子西头至如今的文景小区为止,是一条死胡同。巷子路南从西往东,依次是临汾县二轻局经理部、厂区和一个毛纺厂,路北是临汾县工程队。路南的毛纺厂和路北的工程队家属区连成一片,兴国巷的东头是小南门村民居住地,西头是工厂的家属区,属于市农混居区。我家介于这两者之间,因为毛纺厂有自来水,为了吃水方便所以将路打通,这才有了东西贯通的巷子。”他表示,对于巷子为啥起这么个名字,并不知道。
兴国小学传巷名
随后,记者几经周折,终于在66岁的老居民贺先生处找到了兴国巷名字的来历。
“因为这里有一个兴国小学,虽然学校已经搬走了,但是巷子却因此得名。”贺先生笑着说,原来毛纺厂的位置就是学校的原址,厂子是临汾县二轻局的下属单位,因经济不景气倒闭后,大约在上世纪80年代左右,被私人租用盖起了教学楼,取名为兴国小学。后来学校搬走后,这块地方相继盖起了住宅楼,于是便有了如今的文景小区。
记者穿梭于小南门和兴国巷之间,曾经的市农混居区早已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繁华的商业区及现代化建筑,这一切正是我市城镇化进程的一个缩影。
记者 亢亚莉 潘华玲
责任编辑:张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