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平阳城里繁华的街道,虽然饱经沧桑,但这些老巷子依旧焕发出时代的光彩。近日,记者在东关大十字一带探寻名为“牌楼巷”的老胡同,寻找曾经的繁华。
李家牌楼皇帝赐
牌楼巷位于辛寺街办事处万通社区居委会辖区内,东西走向,西起李家囫囵(注:有读者介绍,应为圐圙kūlüè两字,意为城圈、围起),东至迎春北街,西可通往梅洼巷,南北各与鼓楼东大街和解放东路相邻。在寻找关于牌楼巷的来历时,很多老居民都纷纷向详细地介绍起来。
“以前这里有一个牌楼,所以巷子就叫做牌楼巷。”家住牌楼巷71岁的刘太生指着巷子西口处告诉记者,说起巷子的得名还有一段历史。“在清朝的时候,有一个姓李的官员在此居住,在京城做官,皇帝赐给他一个牌楼,这一片都是他家的宅邸,后来住上普通家户后,牌楼还在,巷子也因此得名了。”刘太生说,他家三代人在此居住,听老人们说,曾经的牌楼巍峨壮观,可想象到李家曾经的繁荣,李家囫囵可能也因李家而得名。
城墙边上老巷子
“以前,这一带正好是在城墙以内,虽然没有多少人住,但这里少有的大户人家房子都很漂亮,都是一座座精致的小院子。我家也是刘姓后代,房子已经经过了多次翻修。”刘太生说道。
在牌楼巷西口路南的位置,一处古朴的建筑引起了记者的注意。67岁的丁友生介绍,这是牌楼巷最早的一家住户,民国前就有。“牌楼巷变化很大,以前就是个死胡同,而且路很窄,就是城墙边上的一条不足300米的小巷子。”丁友生回忆说,曾经作为瓮城的东关城墙是独立于平阳城以外的,在牌楼巷西头起向东300米顶头紧挨着城壕,巷子里只有几户人家,不过都是比较富裕的乔、张和刘等大户人,呈弧形的城墙将这一带包围起来。
发展变化换新颜
据老居民回忆,曾经的巷子早已变了模样,小巷子蜕变成了贯通东西的大巷子。
“以前是死胡同,在后来城墙消失、城壕沟被填平之后,胡同被打通,如今可以通到迎春南街。1959年巷子路南建起了东关小学,就在那座小院里。”丁友生指着一处有砖雕门头的院子说道,他小时候就在这里上学,1962年前后小学搬走了。
对于牌楼巷的变化,89岁的郭玉兰老人感慨万千:以前这里虽然只是普通家户,但是也很繁华,现在的热闹跟以前不一样,时代在变化啊。”
经查阅资料,记者在《临汾县志》的城池地图上找到了牌楼巷的影子,虽然没有找到相关文字资料,但标注出了它的位置。
记者 亢亚莉 潘华玲
责任编辑:张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