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中路 穿越城市 留存历史

2016-02-26 10:02:43 来源:临汾新闻网

  在老临汾人的记忆中,老街老巷始终是他们心中的那座城。近日,记者在尧都区九中路一带采访,寻找到了老城墙和城门内外的故事。

  走街串巷

  九中路,地处迎春南街中段路东,与贡院东街东头相接,东西走向,西起迎春南街,东可通往贺家园一带,南北各与长胡同和水门街相交。该路被两条铁路贯穿,南北分别属于迎春街社区和水门街社区管辖。

  对于路名的来历,很多居民会说:当然是因为临汾市第九中学在这儿,所以才叫九中路。然而,在不断地走访过程中,记者发现,在这简单的名字背后还有很多故事。

  56岁的郑女士介绍,临汾市第九中学在1990年左右建成,这条路是在1991年规范城市路牌时正式命名的。“路一直是从迎春南街起到贺家园的格局,但是以前的民用铁路有道口,人们每天穿过铁路,后来考虑到不安全,就在附近修建了地下通道,现在的九中路东头不仅可以通往贺家园,还能到脸谱桥一带。”郑女士说,今天的九中路与早先的老巷不仅名字不同,而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万家门外

  郑女士回忆,九中路一带最开始被叫做万家门,即原来的城门。

  就郑女士的上述说法,66岁的张秋景先生进行了详细地解释。“万家门是曾经东关城的一座城门,属于外城墙三大门之一,它的前身叫‘我公门’,后来因为在这个城门外有一座庙,庙里住的都是从事红白喜事营生的人,老百姓觉得这是为万家服务的行当,因此后来就将这城门改称万家门。在1967年左右城墙还存在,之后城墙逐渐消失。曾经城墙内有居住的人家,在万家门外,路北有住户,路南除了唯一的庙,其他都是庄稼地。”经过查询资料,记者在临汾市三晋文化研究会系列丛书之《临汾历史地理研究》一书中找到了关于城门的记载。煤化巷往东穿过迎春南街立交桥后延城墙原址向东北拐去,在与水门街、长胡同、九中路的交汇点为昔日“我公门”原址。

  张秋景说,曾经的万家门是住址的代称,虽然只有窄窄的土路、凌乱排列的房屋,但却是老居民的记忆。

  记忆趣事

  在城墙雄伟、小巷幽深的年代,很多有趣的故事也成了老居民难忘的回忆。

  “在万家门外有座庙,原址就在九中路西段路南,我小时候就在那里上过学,应该是临汾市一完校的下属学校。记得那庙规模还挺大,大门朝北开,进门后有东西厢房,还有南边的正殿,至于供奉什么就不知道了。到了我上学的时候,城门已经没有门了,只剩下门洞,每天上学需要穿过四五米宽的门洞,因为是城外,感觉很害怕。”64岁的郇生有回忆,如今第九中学的位置曾经是一片地势很低的泊池,周围还有几座砖瓦窑。

  “记得以前生活困难的时期,一遇到下大雨,到处都能捉到天牛,然后我们就将其四肢砍掉,火烤熟后食用,那样的乐趣只有当时的人才能体会。”郇生有说,九中路由曾经的城乡居民杂居地,变成了如今现代化建筑林立的繁华地,咱临汾的变化真大。

 记者 潘华玲


     

责任编辑:张茜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