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都区刘村镇刘西村,有一座规模宏大的古墓。此墓坐西朝东,甬道两侧依次相对排列石碑、石羊、石马、石人,雄伟古朴。这就是明代尚书张润之父张镛墓,但民间以讹传讹,传为张尚书墓。
张镛仅在山东衮州的汶上县当过一段典史,但因其子在朝做尚书,父以子贵,故此坟墓卓荦(luò)不凡。张镛之子张润,字汝霖,号西盘,排行第二。弘治五年(1502年)中进士,先后出仕弘治、正德、嘉靖三朝。任河南宜阳县知县时,治绩优异,离任后,民为其立《去思碑》。因整顿蓟州边备、巡抚顺天等府、平定涿州变乱,被皇帝亲赐银牌和大红金彩莽衣三袭。巡抚宁夏数年,积粮练兵,轻徭息卒,平鞑虏犯边,安一方百姓,深得民心,世宗恩宠异常。嘉靖年间,先后升授工部、兵部、户部尚书之职。死后,谥号“恭肃”,葬于刘村镇西北五里许的杨家庄。其陵墓规模略小于其父,以示子不压父之意。因沧桑之变,今张润墓已不堪辨认,惟其父张镛墓保存完好,时有游人驻足。
大凡某地出了名人,往往会衍生一些典故或故事相流传,张润自不例外。传说张润刚刚出生时,恰遇知府过张府避雨,闻婴儿呱呱坠地声,预示此子将来必成大器,做知府以上的大官。张润幼年时,住外祖家东宜村,在卫青故里青城村兴隆寺读书,晚上放学回家时,先生每每发现张润身前身后有两盏红灯相护照。又传说张润曾在一土地庙戏写两句诗:土地神,土地神,罚你云南去充军。”惹得土地佬儿向先生托梦求情。笔者在《卫青故里重忆》一文中曾提及此故事(见《平阳方志》2010年第3期)。此传说纯属夸诞之词,自然不足为信。
奇怪的是河西一带竟有诋毁张尚书的故事广为流传。说是距刘村西数里的吕梁山边,有个叫石板子口的地方,其山势乃龙脉,表示此地当出真龙天子。张润心怀叵测,唯恐压过自己,遂派人去凿龙脉。岂料昼凿而夜合,夜凿而昼合。无奈,张润令人日夜连续凿,终于凿断龙脉,至今石板子口处赫然有一黑洞和一堆红石头。红石头者,龙血所染成也。
又传说张润乃一奸臣,当了尚书又想当皇帝,在帽刘村建了“三宫”,准备登基。他编造了平阳府有谚语流传道:金殿、龙门、玉石口,鲜菜活鱼时常有。七十二扇连夜转,十万八千不发愁。”企图把皇上骗到平阳府杀掉篡夺龙位。不料,皇上先派钦差大臣来平阳府视察,于是张润遂将“三宫”改作“三官庙”。钦差一看,原来“金殿、龙门、玉石口”是指金殿、龙祠、峪里几个村名,“七十二扇连夜转”是指龙祠泉母子河一带的水磨而已。张润因犯欺君之罪被皇上杀头,故张尚书坟中累然而为金头。此故事编得有眉有眼,居然骗取了不少村夫民众,甚至竟有人觊觎金头,想去窃取。
张润,一位恪尽职守的良臣,何以被丑化为奸臣?读古人编的《欲壑难填歌》,可知个中况味。其歌曰:终日奔忙只为饥,才得有食又思衣。织下绫罗身上穿,抬头又嫌房屋低。盖下高楼并大厦,床前缺少美貌妻。娇妻美妾都娶下,又虑出门无马骑。
将钱买下高头马,马前马后少人随。家人买下数十个,有钱没势被人欺。一爬爬到知县位,又说官小势位低。一攀攀到阁老位,整日思念想登基……”原来人是一种贪得无厌、欲壑难填的高级动物,无衣食时思衣食,有了衣食思美妻,如此得寸进尺,即使爬到阁老位仍不知足,又“整日思念想登基”。此歌所云大概是世人的一种通病,故人们编造张润故事以讽世。古人说:良田万顷,日食三餐;广厦千间,夜眠八尺。”人们还是知足常乐者好,正如陶渊明所说,何须以心为形役,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人怕出名猪怕壮。人一出名,往往会为众所觊觎,生出种种流言蜚语;猪肥壮了,人们往往垂涎三尺,欲啖其肉。张尚书的故事正是这句俗语的最好注脚。卢玉龙
责任编辑:张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