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划九州

2017-04-11 22:11:34 来源:临汾新闻网

  乔忠延

  在中华文明的进程中,划定九州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在此之前,无论是谁统领天下,下属都是部落和部落联盟。划定九州标志着,部族式的治理变为行政格局式的辖区。应该说,划定九州是行政格局第一次在中华文明的舞台亮相。现在就让我们探究一下九州是如何走向历史舞台的。

  帝尧刚统领万民的时候,天下并不太平,先是出现大旱,好长时间滴雨不落,草木禾苗都被太阳晒干了。汾河里的水也快要断流了,再不下雨,众人就难以活下去了。这时候,帝尧带领大伙深挖蚁穴,找到了水,凿出了井,井水解救了众生。

  过了不久,天下却出现了洪水,洪水滔滔,遍地涌流,都城平阳也成了一片汪洋。无边的浪涛中飘浮着一座馒头般的山头,众人喊它浮山。从此,就有了浮山这个地名。

  帝尧和诸位大臣登上浮山,商讨治理洪水的事情,众臣推荐鲧担任头领。他觉得鲧主观武断,夸夸其谈,不想任用,可一时又想不出合适的人,就勉强同意了。鲧当上了治水的头领。鲧治水的办法是堵塞,哪里有水,他就带人抬土筑坝进行拦挡。起初,还起点作用,日子一久,水越堵越大,堤坝被洪水冲垮,四处漫溢,又淹死了不少人畜。整整折腾了9年,洪水还是没有治住,众臣一致要求将鲧治罪,把他杀死在了羽山。那么,由谁接着治水呢?选中的治水头领是鲧的儿子文命。

  父亲失败,儿子继任,持怀疑态度的人不少。帝尧亲见文命,听取他对治水的想法,见他确有办法,便说服众臣,让他挑起这个重担。文命不负众望,治水成功了,成了治水的英雄,后来继承了帝位,死后众人建庙祭祀他,庙号为禹。史称大禹,所以祖祖辈辈流传着大禹治水的故事。

  大禹治水的办法和他父亲决然不同,他变堵塞为疏导,让洪流成河,让河水入海。先前平阳一带的大洪水就是因为黄河水流不畅造成的。他率领治水大军,先凿开孟门,再凿开石门,又凿开龙门,洪水一泻千里,流向大海,水患解除了。接着,他逐段治理,百川归海,终于驯服了遍地洪水。

  治水是个很难苦的工程,历史上有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说他公而忘私,身先士卒。据说,大禹新婚后第四天就领受命令,奔赴治水前沿,一去就是13年。第一次路过家门,是大禹离开家一年后了。夜色消退,天空亮出了启明星,他来到了家门口。这时,屋里传来了一声婴儿的啼哭,他的儿子出生了。他真想蹦进屋去看看儿子,可是,前方治水工程正紧,他没敢放慢脚步。边走边望了望空中的启明星,心想就让儿子叫启吧!再一次路过家门已是4年后了。那一天,前方大坝正要合龙,他走得热汗直流,猛抬头看见了妻子和她怀抱中的儿子。他们站在家门口瞭望他,不知瞭望了多少天,总算把他盼回来了。哪里想到治水任务那么紧,大禹只放慢脚步,朝她母子笑了笑,问了声好,又匆匆赶路。

  一走又是几年。第三次路过家门时儿子长高了,正在门口玩耍,他抱儿子,儿子不认识他,吓得往屋里跑。大禹顾不上向孩子解释,带着治水队伍往新的工地开去。

  英雄的大禹带着英雄的治水大军舍身忘己,艰苦奋斗,治理出一条又一条河道,地上百流入海,天下万民安居。对此司马迁在《史记·河渠书》写道:“禹抑洪水十三年,过家不入门。陆行载车,水行载舟,泥行蹈毳,山行即桥。以别九州岛,随山浚川,任土作贡。”九州,就这样出现在华夏大地。为什么此时出现九州?或者说,为什么此时划定九州?了解这个简单的问题,需要明白州字的意思。州,是水中的陆地。这等于说,洪水消退,大地的格局发生了变化,派往前沿治水的大禹顺势而为,按照高于水面,可以居住的地形划分为九块,即九州。

  这九州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和雍州。那时顺势而为的一个举措,成为一个划时代的开端。


     

责任编辑:付基恒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