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爱民
尧王有两个女儿,一个叫娥皇,一个叫女英,娥皇长女英3岁。
娥皇、女英长大后,尧王就把大女儿娥皇许配给大司农的儿子,接着又把女英嫁给了舜,不料,娥皇出嫁不到百天,大司农的儿子病故,尧王又把娥皇许配给舜。就因为这样,女英以为自己先于姐姐嫁给舜,应当为正,娥皇以为自己年长,不应为偏,姊妹两个各执己见,互不相让。
舜帝为了解除他们的争执,左思右想,计上心来,一天,给她们姐妹两个每人七根谷草,七两黄豆,对他们说:“谁先把豆子煮熟,谁为正。”娥皇心想:火大一些一定肯熟,于是一下子就把七根谷草完全点着,结果谷草烧完了,连水都没开。
女英聪明,把七根谷草一根一根地点,谷草烧完了,豆子也熟了。
舜一看,女英为胜,当然正房就当归于女英。
可是娥皇不服,固执己见,要坚持为正。
舜又想了个办法,给她们每人一只鞋底,一根长绳,告诉她们说:“谁先把鞋底纳完,谁为正”。
娥皇心急,认为穿针引线耽误时间长,即用这根长绳拉来拉去,半天没纳成。
还是女英聪明,她认为绳子短拉得快,把长绳剪成短绳,很快就纳成了。
舜一看还是女英为胜,干脆就让女英为正,娥皇仍然不愿相让。
舜没法,又想了个主意,这一天,她们要去羊獬住娘家,舜备了一辆马车,一匹骏马,让她们各自选择,谁先到达,谁为正。
娥皇认为单人独马跑得快,便抢先抢了骏马,开始扬鞭跃马奔驰如飞,刚走不多远,到了赤荆村,骏马口渴,止步不前。稍息,那马就地刨了一蹄,蹄起水出,用之不竭,就成了流传千古的马刨泉。骏马喝水后继续奔驰,不料走到中途,突然倒伏,弹指间生下马驹,不多时,小驹子能走会跑了,娥皇又跃马赶路。这样,娥皇骑的马在路上两次耽误。女英坐的车在半路上坏了车辐,停车修理也耽误了时间,结果二人同时到达。
后人为了纪念他们,就把生马驹的村庄叫做“马驹村”,把坏了车辐的村庄叫做“车辐村”。
这次比试不分先后,舜又为难了。娥皇不忍丈夫再度为难,便忍着委屈,答应女英为正。但是,虽然表面上答应女英为正,可内心里很不愉快,所以娥皇、女英庙内的塑像,一个喜欢,一个面色不悦。
不管她们自个的心情怎样,两人都是尧王的女儿,也都嫁给了舜王,因而娥皇、女英庙上有一副对联:姐皇后妹皇后姐妹皇后,父帝王夫帝王父夫帝王。
责任编辑: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