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西赵庄:圣旨楼背后的故事

2017-05-04 22:24:20 来源:临汾新闻网

  汾西城南的和平镇有一个村子叫赵庄。该村依山傍水,坐落在山凹里,村子东边有一座庙宇年久失修,距今有150多年的历史了。

  一座精美的艺术品

  “圣旨楼背后有故事,这个人非常了得,那么多人向朝廷举荐,咸丰帝亲颁圣旨诰封一个普通的儒林郞,此人一定有过人之处。”这是去年与记者同行的好友看到石碑上的文字后发出的感慨。

  从那以后,150多年前的往事成了记者心中的不解之谜。每每想起朝迎朝晖、晚接彩霞的圣旨楼,就有想要解谜的冲动。

  该碑为青石材质,圆首,字体为楷书。此碑首刻有双盘龙,题:皇清。通碑尺寸:高240厘米、宽67厘米,碑身镶嵌在砖砌碑楼之中。碑楼四角的龙头下有铁环,一位村民说,原先铁环下吊着铃铛,遇到刮风,在村中都能听到铃声。”村东庙里的石碑记载着赵家这位先祖的功德。碑楼四周的砖雕精致细腻,正面的人物栩栩如生,足以显示匠人的技艺精湛。

  石碑的正面雕刻着“诰封儒林郞云仙赵先生”,碑阴处雕刻着公举人赵攀桂(字云仙)撰写的序,石碑落款“清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

  乐于施善的赵氏后人

  从石碑碑文中得知赵攀桂不到20岁就失去父亲,兄弟三人失去了依靠。他继承先辈事业,为恢复赵家大户的名声,克服一时纷乱困扰和重重险阻,经他亲手治理,家业兴旺,事事清楚,一目了然。他精细明察,办事干练,才德超出寻常。而且为人宽厚,乐于施舍,遇到蛮横不讲理的人和麻烦事,从不予以计较。其胸怀与气量超出常人。他奉侍高堂老母,事事都依着老人的情绪和意愿,终身没有倦意,其孝心博得乡邻的高度赞誉。

  赵氏家谱记载:赵攀桂的品行,誉满乡里,被朝廷诰封为儒林郎和布政司理问。

  在奉天府(今辽宁省沈阳市)供职,并赐给里旨金匾,执事半堂。赵攀桂告老还乡后,其继子赵元甲世袭其位,虽未到职,但俸禄照享。赵攀桂精心理家,广交朋友,抚养二弟功名成就,扶助众多朋友名列缪庠,成为远近闻名的大户。”在清代诰封是指人还活着,而诰赠则是人已离世。而“儒林郞”在清代只是六品虚职,咸丰皇帝能诰封赵攀桂与举荐他的60人的联名序有着密切的关系。

  赵攀桂对人如同兄弟,研究文学,讲习武艺,二十几年来从没有懈怠,大家也尝到了知识所带来的荣誉,有的做了官,最次的也是庠生(周代学校名,周时胶为大学,庠为小学)。与他相处相交的人早已经超过他,他才是真正的“人梯”。

  赵家家谱讲:赵攀桂精心策划,盖起的楼院成了村里的一景。赵攀桂,是赵姓族第十二世孙。生于清朝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90年),卒于咸丰七年(1858年),享年68岁。

  民间传说的版本

  赵攀桂那代人有兄弟三人,他在家排行老三,本人无子嗣,两个哥哥均早离他而去,他孝敬母亲。皇上封他的圣旨是他花钱买的。谁曾想,圣旨送到之时,赵攀桂喜极生悲,突然猝死。买官时几乎将全部积蓄花光,面对突然而来的恶耗,两个侄儿束手无策,离家出走。

  赵攀桂母亲在世时,就留下遗嘱,赵家的财产与土地有赵攀桂的一半。而赵攀桂突然死亡,连手们(洪洞方言)商量后”就将属于赵攀桂的那部分财产和土地变卖,办理了他的后事。

  在村东修建了那座漂亮的石碑楼,同时在位于河达村山岭上的坟上也修了一座一模一样的碑楼。

  听说赵攀桂已经埋葬,两个侄儿便回到家,但本属他们继承的财产和土地早已易主。

  “从那时起,赵家那一支就开始走下坡路了。”一位知晓该村典故但不愿透露姓名的村民说,后代也没有文化,据说赵攀桂埋了不久,墓就被盗了,碑楼上的“圣旨”也被盗走了。

  记者王隰斌


     

责任编辑:付基恒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