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如果没有村史馆,我都不知道我们村获得过这么多奖,还有这么多让人尊敬的革命烈士……”近日,在开放不久的尧都区乔李村村史馆,35岁的村民宋腊平激动地说。而义务解说者是参与村史馆建设的一位老人。
聆听着老者的解说,眼前一幅幅介绍乔李村概况和村落起源与发展的资料照片,生动地向大家展示了乔李村的历史沿革和村容巨变。
乔李村是一个有着多顶桂冠的村庄:是远近闻名的“文化村”、省级文明村、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模范集体、改革明星、省级生态文明村、文明和谐村……因为有了村史馆,这个村庄的记忆变得鲜活起来。
历史上的“乔李”烽火年代的英雄
“原来乔李村有这么多名字啊!”今年40多岁的村民黄虎郎看着展板感慨道,乔李古城酷似白马造型,所以被叫做白马城。”你看,后来又被叫做禽昌城,在明代初期,就被称为‘乔李镇’。明万历《临汾县志》记乔村里和李村里,同时记乔村有堡,说明城墙以内为乔村。
清康熙年间合为乔李里,乾隆年间为乔李镇,为临汾县最早的五镇之一……”另一位村民李清生仔细看着展板内容,并感慨地说,这些历史我都不知道,更别说下一辈了,这个村史馆帮我们找到了根,留住了记忆。”“翻阅”历史,大家的目光聚到了1926年。乔李村出现了第一位共产党员——李少卿(是临汾县第一批共产党员之一)。
1936年红军东征,该村青年高维昆带动许多青年踊跃参加红军;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乔李英雄儿女奋起抗日,共赴国难。
父母送儿妻送郎,兄弟争着上前方。解放战争时期,乔李群众掀起参军热潮。
照片中的“乔李”精神物质双丰收
一张张泛黄的照片记录着农民们生龙活虎的劳动场面,生动形象地呈现在每一位参观者的眼前;一句句响亮的口号,在耳畔回旋,诉说着那个年代的乔李故事。
跟随着展板排列的顺序,记者看到上世纪50至70年代,乔李村在已故全国劳模、原总支书记王运康的带领下,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全村实现了质的飞跃。
大搞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林果业,大力发展养殖业,努力实现农业机械化、农田林网化,8000亩阡陌错落的土地平整为平展的水浇田;农田林网粮(粮食)桐(桐树)间作;期间,乔李村成为全省林业先进单位,人们曾用“白天看不见太阳,黑夜看不见月亮,下雨淋不湿衣裳,乔李大地成为了走一步就能挣100元的‘露天银行’”来形容乔李。
与此同时,大力发展村办企业……农民生龙活虎的工作场面,诉说着那个年代的乔李故事。
此外,乔李村还是远近闻名的“文化村”。自实行高考以来,乔李每年都有农家子弟考入全国各地的大学、大专和中专,有的读了硕士、博士,还有出国留学的。
几十年来,乔李村人艰苦创业,改天换地,从贫穷走向富裕,通过展板内容我们来到了21世纪。乔李党总支、村委会在继承老一辈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改革创新,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大力发展集贸市场,不断提升群众的生活质量,丰富乡村的精神文化生活,实现了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双丰收。
传承“乔李”精神发扬文明传统
“时间在流逝,但历史不能忘记,有了村史馆,村里的年轻人就能记住过去的艰辛。”乔李村党支部书记王张虎说,村史馆既是社会发展、经济振兴的见证,又是后人了解历史、寻根的渠道。“我们修建村史馆的目的是将现代文化建设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让村民可以‘触摸’这片生养自己的土地的前世今生,感受到代代相传的党风、政风、村风、民风和好家风,深刻记住前辈不畏艰难、艰苦奋斗的精神,倍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村史馆负责人刘洪顺介绍:乔李村史馆将长期对外开放,为的就是传承和保护历史文化,把乔李人劳动生产、生活的历史展示给后人,让后代牢记家乡的劳动精神和光荣传统。”记者亢亚莉
责任编辑: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