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1960年4月18日至27日,全国首届民兵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来自全国各条战线的7000余民兵代表参加了会议。大会快结束时,令7000多民兵代表激动的是:毛主席要求部队干部代他赠给各地民兵代表一支国产的五六式半自动步枪、100发子弹。枪支发到各代表团,然后再按名单发到个人手中,枪上刻着一个“赠”字。毛主席和其他中央领导还与民兵代表们合影留念。
市尧文化网站负责人蔺长旺在负责编撰市政协文史全卷时获悉,浮山县一民兵幸运地得到了毛主席赠予的枪支。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这支传奇枪支背后的故事未能录入政协文史全卷,成为他心中的遗憾。编撰过浮山县军事志的原县武装部部长鲁光岱听到此消息后感到非常惊讶,他获知的信息是那支枪属民兵正常保管,而不是毛主席赠予的。为寻找真正的那支“赠”枪,日前,记者与两位花甲老人再次走进浮山。
老先进不清楚枪支的来源
在老部长的引领下,记者与蔺长旺来到77岁的退休干部苗长青的家中,73岁的妻子李华平在一旁翻阅着手机看微信。听说“找枪”,李华平的话多了起来,1964年10月17日,浮山派了16个民兵代表赴临汾参加晋南专署神枪手射击比赛,就是人们常说的‘1964年大比武’,地点在临汾郭家庄,打的是胸环靶。”李华平介绍,当时参加的人有柏村的侯文、李富奎、陈道志,其他人记不清了。
苗长青介绍:我那时是西佐村的民兵连长,西佐是县里的重点。”那一年,他带全县的200多名民兵进行了红缨枪团体表演。1967年,浮山派出7名代表参加晋南专署民兵“学《毛泽东选集》积极分子”大会。期间,上级通知浮山派一名代表到北京参加全国第二届民兵代表会议。浮山县的女民兵张云参加了那次全国代表大会,毛泽东及其他中央领导还与代表们合影留念。没有听说赠予枪支一事。
费尽周折艰难寻找
在民兵老先进家没有收获,随后去了几家都扑了空。老部长想到了健在的一位老人。这位耄耋老人身体很好,当年曾经给部长和政委牵过马。”鲁光岱一边说着一边引导车辆前往。当走进老人住的宅院,其儿子告知,老人到响水河看戏去了。找寻再次中断。
经过一番周折,终于在一小区老干部家中,得到了“史演河有一民兵从北京领回一支枪”的信息。在浮山三晋文化研究会负责人张奇志的帮助下,一行人重新梳理各方提供的线索。
“柏村以前是武装部的点,这个村有从史演河乡迁过来的村民。”急性子的鲁光岱指挥车辆向柏村驶去。
“史演河文革时期发生过一件事,上级处理涉事人员很重,当事人是老革命。事发之后,战友将其接到海南,去世后魂归史演河。这个人得到赠枪的可能性比较大。”蔺长旺与鲁光岱讨论着。如果线索就此中断,那么这支枪的去向也就成了不解之谜。
车辆稳稳地停到柏村一农户门口,听到汽车引擎声,院里走出了两位老人,他们和鲁光岱是老相识了。
父亲对那支枪爱不释手
听完鲁光岱的简要介绍,耄耋老人杨国荣说:乡武装部的陈文秀从北京领回一支枪,当时是全县民兵最先进的枪。陈文秀后来调到了供销系统,生有四个女儿,前几年去世了,他的女儿住在城东南社岺村。”老人回忆,陈文秀是史演河村东马沟村的会计,当时他经常演讲,十里八乡的人对他印象很深。
在社岺村没有费功夫便找到了陈文秀的小女儿—— —51岁的陈平朵,她对枪的事一无所知。当蔺长旺与鲁光岱肯定地对她说确有此事,请她想方设法与姐姐们联系。当她拨通二姐陈平叶的电话说到枪的事儿,得到了肯定答复。
片刻,57岁的陈平叶来到了妹妹家。“父亲1953年从部队转业到史演乡担任乡武装部部长,经常训练民兵和动员适龄青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当时县里通知父亲到北京参加代表大会,父母商量时,去与不去费了不少功夫,当时母亲已经临产,但父亲还是听从组织安排,准时参加了大会。”陈平叶称,这些都是母亲告诉她的。1960年4月27日大会结束后,父亲没有在北京逗留一刻,就乘车踏上返程。1960年5月18日,二女儿陈平叶出生。后来,父亲调到东腰乡工作,过了些年,又调回史演河公社,分管商业,由于工作突出,组织上将他调整到供销系统担任书记。
“儿时经常看到父亲擦拭那支心爱的半自动步枪,擦拭完后,用专用包包好,再放在箱子里锁好。”陈文秀从来不让女儿们摸他的枪,但是他的奖章成了几个女儿的玩具,等女儿们知道这些奖章的珍贵时却不知遗失到哪里去了。
“我们姐妹的排序是枝叶花朵。”陈平叶说,由于父母亲相继去世,照片和军功章也已消失,但父亲留给女儿的是精神,是对党和国家的忠诚。当文革收缴武器的通告发布后,父亲将那支枪反复擦拭后,交到了县武装部。至于那支枪最后的去向也是父亲最关心的事儿,那可是毛主席赠的枪啊”。
陈文秀曾为民除害成英雄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多年的战争终于结束了,百姓也可以过上平稳的日子了。然而,史演河一带却是狼群、豹子出没,经常伤害农民饲养的猪、羊、牛等牲畜。于是,县里组织基干民兵为民除害。”鲁生岱介绍,陈文秀是为民除害的英雄,正因为如此,才有了奖励的枪支。
“陈文秀当年是从县供销社系统退下来的干部。”鲁光岱介绍,陈文秀当过兵、打过仗,遇事处惊不乱,在一次围猎进村伤害农民牲畜的豹子时,他精准的枪法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那一带人都称陈文秀是为民除害的英雄。他能去北京参加全国民兵代表大会肯定与此事有关。时过境迁,今天豹子成了国家的保护动物。
东张崔生武的另一支枪
“东张乡、东张村民兵连,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浮山是很有名的模范单位,特别是军人出身的崔生武,强壮的体魄,高高的个子,无论是战术动作,还是射击都是一流的。”鲁光岱回忆,他刚到县武装部时,曾检查过该民兵连的训练情况,与崔生武很熟悉。
有一次,崔生武告诉鲁光岱,上级曾经奖励他一支五六式半自动步枪,文革时交给了县武装部。遗憾的是,鲁光岱当时没在意,对此奖励也只是听听而已。现在想起来,却是浮山军事史上的一件大事。
6月6日,东张村56岁的崔志强说,父亲的确有一支半自动步枪,在儿时的记忆里,村里经常有人来他家看这支枪,有的人还拿自己的枪与父亲的枪对比。父亲在世时说过,枪是上级奖励的,至于是哪一上级,他也不清楚。
1974年担任东张村村支书的李道隆介绍,东张村子大,基干民兵多,在全民皆兵那个年代,该村的民兵工作是响当当的。1964年的民兵连长叫秦炳武,崔生武在秦炳武之后担任连长一职。崔生武有一支奖励的枪,来源于哪一级,他不清楚。
毛主席赠送的枪支找到了,还有一支上级奖励的枪支也找到了,这让鲁光岱倍感欣慰。他说,文革期间浮山武装部枪库遭遇不测,因而造成有故事的、重要的两支枪淹没在流逝的时光。今天终于补上了一课,给浮山军事史留下了记载。这两支赠枪不但是陈文秀、崔生武个人的荣誉,也是浮山的荣誉,将永载浮山县史。
记者王隰斌
责任编辑: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