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湛蓝的呢子外套,钉着两排扣子,一排是中国产的,一排是带有铁锚和锚绳标识的。“这是公公在世时的宝贝,多少人前来收购,他都舍不得出手。”49岁的盖世红说。
前不久,记者将盖世红收藏的这件宝贝照片发到网上,请收藏爱好者鉴别。很快,有人留言,这是一件侵华日军海军陆战队的上衣。
“盖世红是浮山县寨疙瘩村李英奎老人的儿媳,李英奎是当年村治保主任,今年在世的话应该97岁了。老人曾神秘地告诉我,1943年他23岁参加了抗日民兵组织,参与了官雀伏击战。”原浮山县武装部部长鲁光岱回忆,李英奎老人曾向他展示过当年的战利品,日军军刀、钢盔和呢子大衣。收藏爱好者得知这个消息后经常上门索求,到他整理浮山军事志时,想到了老人保存的战利品,再见李英奎老人时,才知道军刀、钢盔已经出手,老人的儿媳将那件呢子外套收了起来。那次不凑巧,盖世红外出,没有看到呢子外套。
“老人脾气有点怪,他平时将那军刀、钢盔和呢子外套当宝贝,可禁不住收藏者软磨硬泡,军刀、钢盔分两次出手,到底卖了多少钱我也不清楚。”盖世红介绍,后来她与丈夫李风宝商量,从李英奎老人手中接过了呢子外套,一直保存到今天。
历经74年风雨的呢子外套,今天看来仍能御寒,但也是日本侵略者曾在浮山的铁证。
市政协文史研究员蔺长旺对1943年官雀村伏击战颇有研究。他说,当年日寇盘踞在临汾、浮山一带,由于我军的主力部队转移到外线作战,只有游击队在此活动,所以暂时处于敌强我弱状态。日本鬼子气焰嚣张,经常烧杀抢掠。为了灭一灭敌人的威风,汾东游击支队负责人景仙洲决定集中优势兵力,打一个漂亮的伏击战。就在这一年的7月6日,队员们打探到日本鬼子的一辆军用卡车载着一小队兵力,从临汾开到了大阳镇,准备次日参加所谓的“七·七”胜利庆祝会,会后去浮山。于是,汾东游击队副支队长杜则生当即决定进行伏击。
他带两个连的兵力,连夜埋伏在官雀村西,一个连打伏击,另一个连阻击从浮山方向来的援兵。
7月7日10时左右,鬼子的汽车从大阳镇开出来。原打算待汽车碰到游击队员预先埋的地雷后再进入战斗,但狡猾的鬼子发现了埋雷的痕迹,便停车查看。说时迟那时快,还没等鬼子下车,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打!”埋伏在公路两旁的队员,像猛虎下山一样,手榴弹、子弹纷纷对鬼子的汽车猛投猛射。顿时,鬼子的汽车处于一片火海之中。日本小队长还想作垂死挣扎,带领残敌直向我阵地扑来。队员们与鬼子展开肉搏,首先击毙敌人小队长,接着将残敌全部消灭,不到半个钟头,便结束了战斗。车上二十余名日本鬼子除一名司机向大阳方向逃窜外,其余全部被击毙。后来鬼子司机在半路上遇见一位农民,让其带路,机智的农民乘其不备,猛将其推下沟当场摔死。战斗结束,打扫战场时共缴获机枪一挺,步枪二十余支。
记者王隰斌
责任编辑: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