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兴国巷:向来往行人诉说着一个老故事

2017-07-06 22:47:43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一个地名,就是一段历史碎片;一个地名,就如一幅风情画卷。看似“毫无头绪”的地名,其实蕴含着众多的轶闻趣事,承载着城市的人文底蕴。7月2日,记者寻访到的这个地名故事,就仿佛在诉说着这里的历史风情。

    老巷子

    兴国巷,地处平阳南街中段路东,东西走向。与煤化巷、富乐巷、新生巷平行相邻。沿路牌“兴国巷”一路东行,可通往小南门巷,由于巷子的宽窄程度不同,由西往东如果按照宽、中、窄来丈量的话,大致为8米、4米、3米。

    沿巷子一路走过,几经询问,很多居民都不清楚为什么叫兴国巷。据60多岁的郭女士介绍,这条巷的年代挺长,但名字没几年。“大概因为这里以前有个兴国学校,所以取名兴国巷。”

    新名字

    67岁的张培珍告诉记者,‘兴国巷’是一个新名字,一直以来我们都称这里为二轻局家属院,或是平阳南街100号,很少叫‘兴国巷’。”张培珍说,我是1984年调回二轻局工作的,那时这里基本上已经是这个样子了。现在叫做文景小区的地方,以前是二轻局的经理部和库房。1988年时,这里盖起了一排职工房。”她指着一排平房说,记忆中,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里是一片土疙瘩地,人烟稀少,有个雨伞厂,往南走有一个屠宰场,随着时代的变化,这里慢慢变成了现在的样子。至于这里的详细变化还需要多问问。”

    死胡同

    告别张女士,记者见到了今年67岁的闫先生。对于兴国巷的来历,闫先生也表示和之前的兴国学校有关。此外,对于巷子曾经的模样,闫先生说:之前巷子路南从西往东,依次是临汾县二轻局经理部、厂区、毛纺厂和家属区,路北是临汾县工程队(现称为二建家属院,属二轻局下属单位)。因兴国巷的东头属小南门范畴及村民居住地,西头为工厂的家属区,因此这一片地方属于市民、农家混居区。”对于闫先生的说法,今年74岁的老住户宋先生给予了肯定,他说:原来的巷子从巷子西头至现在的文景小区所在地,是一条死胡同。因为毛纺厂有自来水,附近的居民为了吃水方便将路打通,这才有了东西贯通的巷子。”

    学校名

    那么文景小区是什么时候修建的,它的前身又是什么?与兴国学校、二轻局又有着怎样的关联?带着问题,记者来到了文景小区。

    今年54岁的住户穆建新介绍,这个小区是2009年修建的,前身是所名为“兴国”的学校。“听老住户说,兴国学校所在地属于尧都区二轻局(现更名为尧都区城镇集体工业联合社)的地盘,大约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二轻局改制后,被私人租用盖起了教学楼,取名兴国学校,后来学校搬走了,这块地方被开发为住宅区,于是便有了如今的文景小区。”走在这条“宽窄递进式”的巷子里,由西往东通过它穿梭于平阳南街与小南门之间,一端“大气繁华”,一端“低调奢华”。这条巷子所见证的城市变化,就如一个城镇化进程的缩影版,向来往的行人诉说着它的故事。

    记者亢亚莉


     

责任编辑:付基恒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