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小南门巷中的历史密码

2017-07-23 20:39:12 来源:临汾新闻网

  曲径通幽的古巷,蔓延着临汾这座古城的记忆,编织出厚重的文化底蕴。随着社会的进步、城市的整治,有些老建筑已经在人们的视线里渐行渐远,湮没在历史的风尘中,东关城楼就是其中之一。

  东关,曾经作为一座独立的城而存在,有内外城墙、城门,如今城楼虽不存在,但因它的城门而得名的巷子,却深深地印烙在老城居民的记忆里。7月18日,记者走进小南门,听老城居民“解答”那些历史密码。

  小南门巷,南北走向。北起煤化巷中段南侧,南至五一东路;东、西分别与迎春南街、平阳南街相邻且平行,巷中分别与富乐巷、兴国巷、新生巷交叉。

  南门城外五大姓

  “以前这里有个南门,就在路北方向,也就是现在煤化巷西口的位置,城门很高,能过大车,属于东关城的南门,人们都称呼这里为小南门。那时候现在称为小南门巷子的地方,都属于小南门外。”居住在小南门巷子中段、路东方向,今年83岁的老住户郭凤珠在听到记者询问小南门的来历及周边变化时回忆道,“我是1954年嫁到这里的,夫家姓邓,那时候我家的院子在现在靠东边的地方,周围全都是地,人们住的也很分散,邓、杨、单、何、席是当时的五大姓。1964年我家在这里盖起了两间瓦房,是当时这里最早的一户人家,当时在煤化巷中段有一条城壕沟,沟的另一侧是一条窄窄的小路,路北侧是旧城墙。最初人们都是依墙建房,后来城壕沟被填平了,路也变宽了,这里的住户才慢慢多了起来。”

  七嘴八舌忆往昔

  在走访中,受访居民均对这里曾有个小南门的说法表示肯定。

  居住在此处42年的老住户孙小娇说:我老公的爷爷辈就在这里,我刚嫁到这里的时候,人口不多,大部分面积为乡贤街居民的耕地,后来随着时代发展,这里人口增多,出现了楼房。”此外,出生于此今年60岁的孙先生对记者说:以前这里都被称为小南门外,属于城外,印象中小南门古城墙的位置就在位于煤化巷口第三监狱东面围墙处。”对于以上几位居民的说法,今年78岁的张巧枝也给予了肯定,并表示,大概在上世纪70年代开始,小南门巷路西相继出现了一些单位,而路东则主要是村民,一直以来都处在市农混居的地带。

  随后,记者将采访内容与之前本报刊登过的与小南门有关的地名进行了整合,即新生巷、兴国巷、富乐巷。可以说,小南门见证着这里发生的一切,居民由少增多,企业由无到有,见证着居民的喜怒哀乐,企业的兴衰过程。

  史料记载发展史

  记者在一本名为《临汾古城历史文物六十年风雨沧桑》的书中,找到了有关小南门的记载。书中介绍,小南门的称呼最早见于清康熙年间,那时候的小南门被称为“望熏”。

  小东门、小北门分别被称为,“望晓”“望关”。民国14年(1925年),为修建太原至风陵渡公路,拆东关盘射门,将关之西一部开南、北二门,分别称“小南门”“小北门”。

  从此在原址西侧不远的“小南门”“小北门”取代了原来的城门。

  除此之外,书中还介绍到,曾经,小北门外建砖桥一座,太风公路由尧庙向东北沿今尧都路进“小南门”,顺东关西城墙基址(即今平阳南北街)向北,出小北门,过砖桥,绕到城北向西而行(即今向阳路)。今煤化巷北侧旋耕南三巷口东侧为“小南门”原址,该门毁于上世纪60年代。

        记者  亢亚莉

     

责任编辑:席沛钊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