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姓名是人类为区分个体,给每个个体的特定名称符号。由于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名字,人类才能正常有序地交往,而我们行走的路,同样赋予着这样的作用。
7月25日,行至市区东关路时,记者发现一条没有路牌的巷子。多方打听得知,这条巷子叫小十字街,在采访中记者发现,这条巷子不只一个名字。
小十字街,位于东关路路南,南北走向。北与东关路交叉,与铝锅巷遥相呼应;南与乡贤路、羊市巷交叉为邻(两个巷子为一条路,西为羊市巷,东为乡贤路),沿着十字路口一路南行,与贡院街交叉路口可看到一个标注“小十字南街”的路牌,不过住在这里的居民都习惯称它为乌鸦巷。
一巷三个名
“我来这里做生意20多年了,名称的来历和它的地理位置有关。”在对这条巷子来历的采访中,今年73岁的梁晓红告诉记者,之所以称它为小十字,是因为东关路与鼓楼东大街交叉口为东关大十字,所以这里就被称为了小十字。不过由于它紧挨着乌鸦巷,所以也有人称呼它为乌鸦巷,我们在快递东西时,也习惯把这里写成乌鸦巷。”梁老解释着其中的原委,并回忆着巷子曾经的模样,以前这条路很窄,也就一米多宽,周边多是土坯房,在房子前面有一排土墙,后来城市规划时,土墙被拆,这里的路也拓宽了。”对于梁老的说法,今年71岁的王女士在给予肯定的同时,也予以补充。王女士说:“过去这里统称为乌鸦巷,也称为小十字南街,现在的铝锅巷包括往北方向,都统称为‘小十字北街’”。王女士讲述着印象中的巷子,30多年前她跟随丈夫来到了这里,路的长度没有变,只是变宽了。过去都是土路,弯弯曲曲、高低不平,大概是在2013年前修建两边的楼房(东关花园东、西区)时,这条路得以拓宽、硬化。此外,随着这条路上烧纸经营项目渐成气候,便又有了新的别称——“烧纸巷”。
由“面”变成“线”
居住在乌鸦巷凤凰阁小区的张先生是个老乌鸦巷人。
今年62岁的张先生介绍:我家到我这辈已经是第五代人了,过去从我们小区出发,往北到鼓楼东大街这段路被称为‘小十字南街’;现在的铝锅巷到解放路这段路,在过去被叫做‘小十字北街’。”此外,记者结合之前本报刊登过的有关乌鸦巷的报道,确定了这条路曾被叫做乌鸦巷的说法。文中提到,以前的乌鸦巷面积很大,基本上以凤凰阁小区为中心点,至煤化巷东南处都属于乌鸦巷的范畴,后来根据市区规划建设及贡院东街的设立,将这条巷子进行了“分割”,以前的乌鸦巷渐渐缩小了范围,由之前的“面”,变成了现在的“线”。
记者 亢亚莉
责任编辑:席沛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