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海子边巷:携手相望沧海变迁

2018-03-16 10:28:20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海子边,位于鼓楼西路南,南北走向,沿着坡路直下,一路向南可通往鼓楼南大街。巷子东侧多为住宅区,西侧与山西师范大学一墙而隔。3月12日,在对巷名来历的采访中,受访市民均表示不清楚其中寓意。

  诉巷子变化

  在巷子东侧的西街办事处住宅小区,今年60多岁的王女士说:我在这里住了十几年,一直就叫这个名字,我也不清楚有啥来历。”对于这里的变化,王女士补充道,以前这里都是平房、瓦房,现在的楼房多为还迁改造房。以前巷子西侧是动物园,每逢过年过节时,父母都会带着我去逛逛,里面的动物很多,特别有意思。后来改成了人民公园。”

  对于王女士的说法,坐在一旁的两位老人均给予了肯定,但是对于巷子名称的来历却不知所以然。

  告别几位老人,记者继续探寻。

  忆海子旧貌

  在巷子里,记者遇到了今年77岁的刘吉龙老人。“听说师大里面那个水池叫海子,而这些房子都是紧挨着海子建造,所以就被叫成了‘海子边’。”刘老说,以前我的一个朋友就住在这里,我经常过来找他,后来他病故了……今天也是在鼓楼南街那个‘老照片走廊’里看到了临汾过去的模样,不知不觉就走到了这里。”

  刘老回忆道:记忆中,巷子东侧是一大片住宅区,大多是瓦房、土坯房。西侧没有围墙,有一个大大的积水池,很脏,到了天热时会散发出阵阵臭味儿,人们把这积水池称为‘海子’。传说它的地势之所以这么低,是因为平阳大地震造成的。而命名为海子,则寄托了黄土高原的人们对海的无限期待与渴望。”

  寻发展历史

  对于刘老的说法,记者在《平阳府志》中找到了依据。

  1695年5月18日晚8时许,即康熙三十四年四月初六日戌时,平阳大地发生8级大地震。此次地震破坏力极大,“有声如雷,地动山摇,城倒屋塌”,地震之后,在平阳城西南隅,形成了一段凹陷地带,地势低洼,以致长年积水,史料记载为堰塞湖(也就是老百姓所说的积水)。宋代曾引水入池,后堵塞。明洪武十年,知府徐铎北引水遂掏洞穿城入“莲花池”时,将余水引至“莲花池”南的古堰塞湖,后来被称为“海子”。清代镇守使董崇仁,在海子的西侧,又新修建了一个海子,名曰新海子,也就是现在老百姓常叫的“西海子”。因此,也就有了东、西海子之说。

  但是,海子的命运可谓一波三折。据《平阳府志》记载,民国初年,乡绅刘光斗将海子建成了自家花园,海子也随之由公有转为私有,平民失去了观赏的权利。

  寄美好期望

  1959年,对于海子来说,可谓重获新生的一年。沧海变迁似乎在瞬息之间就颠倒了曾经的过往。海子周围建起了不少房舍和栅栏,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 —猴子、狮子、野山羊、野猪、猫头鹰、狐狸等动物,这里成为了临汾市的第一个动物园,成为了中老年人欢乐童年里不可或缺的记忆。刘老感慨地说:后来,动物园被改名为市人民公园,临汾也以惊人的速度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

  2001年,是海子生命中的重要转折点。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以及办学规模的扩大,原有的校园面积已不能适应需求。为此,经过多方协调,人民公园成为了山西师范大学中不可或缺的一大景观,并被师大确定了“莳英园”这个颇具学院色彩的名字。海子也一步步见证着师大师生们的成长。

  文/图记者 亢亚莉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