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堂巷,位于市区鼓楼南大街西侧,山西师范大学东门路南。分为一巷、二巷、三巷。
连日来,在对观音堂巷来历的采访中,受访对象均表示,巷名来历与路北的一座寺庙有关。
老住户揣测巷名来历
今年75岁的李爱莲老人说:从我嫁到这儿,这里就叫观音堂,肯定与北边的那座寺庙有关,以前并没有一巷、二巷、三巷的划分,是随着人口的增多才慢慢这么叫的。”老人边说边指向那座庙宇的位置。
“我刚来那会儿,除了我们本家的一个四合院和几户零散的邻居外,周边以荒地居多,往南走有一大片苜蓿地、南城墙和城壕沟。”李老回忆道,那时还没有贡院街,除了观音堂和一座疗养院外,再没有其他建筑了,听老人们说观音堂所在的时间最久,所以人们就称呼这一带为观音堂。”
史料记载观音堂“年龄”
李老的说法得到了周围居民的一致认同。今年74岁的董学梅老人回忆:我来这里有十几年了,观音堂巷的来历确实和那座被命名为观音堂的庙宇有关。”记者查询相关资料了解到,观音堂,现名为圆通寺,位于山西师范大学东门300米处,始建于唐贞观六年(公元632年),与临汾著名的铁佛寺(现为大云寺)为同年所建,据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抗日战争时期,观音堂毁于火中,仅仅幸存南殿一座,东西配房数间摇摇欲坠。后于2005年重建完工。
“老邻居”见证巷子发展
此外,李老补充,观音堂巷的变化也与它的“老邻居”——鼓楼南大街的修建息息相关。
“以前鼓楼南大街的路很不好走,也很窄,一到下雨天那个铁轱辘平车就会在路上压下两道深深的印儿。那时我在位于老百汇方向的棉织厂上班,每天去厂子时都得穿着高腰雨鞋,走到大概环城南巷那块,有一个铺满石头块儿的大坡,遇到雨雪天气,经常会栽跟头。”李老感慨地说:后来,随着鼓楼南大街的扩建改造,虽然路况有所好转,但是地势较观音堂巷相比还很低,记得在我家盖房子的时候,汽车停在鼓楼南大街上,还得垫块砖。如今,鼓楼南大街越变越美了,观音堂巷的住户也越来越多,过去一眼望不到头的荒地逐渐被建筑所取代。”记者亢亚莉
责任编辑: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