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解放70周年 “临汾旅”后代追寻父辈足迹

2018-05-17 23:26:19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阅读提示 在人民解放军的序列中,一支部队以一个城市的名字来命名,临汾旅”是唯一一个。这个“唯一”是和一段血与火的历史联系在一起的。70年前,晋鲁豫军区在徐向前元帅的指挥下,历经72个昼夜,炸垮坚城固堡,攻克临汾城,首创我军城市攻坚作战的经典范例,加快了解放全中国的进程。

    晋冀鲁豫野战军8纵23旅因战功卓著,被中央军委授予“光荣的临汾旅”。

    如今,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但是革命先辈不畏艰苦、攻坚克难的精神永存于平阳大地。

    

    70年后,昔日“临汾旅”后代从五湖四海赶来,齐聚父辈们曾经浴血奋战的地方。他们穿越历史的烽烟,拉近时空的焦距,寻找父辈们的“临汾旅精神”,重铸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动力!

    从父辈们传承而来的爱,在后代心中生根发芽,对这座陌生又熟悉的城市生出太多的情愫,他们情不自禁地从内心深处发出肺腑之声:临汾,你好!”

    讲述人 旅长黄定基之女黄晋蓉 女婿黄援朝

    主题  我父亲与“临汾旅”

    “光荣的临汾旅”战功卓著,声名显赫,可谓家喻户晓,但“临汾旅”旅长黄定基,人们却知之甚少。5月16日,黄定基的女儿黄晋蓉、女婿黄援朝第一次来到父亲生前常常提及的临汾,并讲述了父亲与“临汾旅”的故事。

    “我父亲在艰苦岁月中长大,身体本来就不太硬实。由于长期在战场上厮杀,紧张的战争生活使他无法正常休息,身体过度透支。1946年在豫北作战中,他患了肝硬化。1947年二打曲沃时,他的病情加重。政委肖新春等受上级委托多次催他住院治疗,但他坚持指挥战斗。”黄晋蓉说,临汾攻坚战72个日日夜夜的辛劳,使父亲的病情恶化。但他把生死置之度外,一心扑在人民解放事业上。

    在“临汾旅”战士心中,临汾战役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不仅有中央军委的正确领导,当地百姓的大力支援,还有旅长黄定基决定性的指挥作用。

    这些年来,黄援朝熟读相关史料。他娓娓道来:临汾城易守难攻,从地形上看真像一座‘卧牛城’,城外还有日本人和国民党修筑的一些明碉暗堡,被阎锡山吹嘘为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面对坚固城墙,实施地面进攻并不顺利。在对临汾城工事和守敌兵力进行反复侦察后,我父亲所在的23旅在城墙底部挖了两条110多米长的坑道。1948年5月17日,两条坑道同时点火,爆炸后城墙被炸开两个50余米宽的大缺口。突击部队乘机迅速发起冲击,临汾城被一举攻克!”黄援朝说起这振奋人心的一幕,23旅创造了奇迹,毛泽东同志称赞临汾战役是‘开创了城市攻坚作战的成功范例’。同年6月4日,徐向前元帅亲手将一面绣有‘光荣的临汾旅’的锦旗授予23旅。”临汾战役打出个“临汾旅”,这支英雄部队在黄定基的率领下,在战争年代屡立战功。

    1951年9月20日,黄定基终因积劳成疾,病情恶化,与世长辞,年仅38岁。

    黄晋蓉记得,临终前的父亲依然不忘党的工作,他对军区首长说:特别使我难过的是,我现在失去了继续为党工作的机会,而党的事业又还没有完成。我希望同志们继续努力,继续为党的事业奋斗到底。”“黄定基同志,福建省长汀县人。1929年7月25日参加工农红军,同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转为共产党员。曾参加长征和红军东征,历任战士、班长、排长、连长、营长、团长、旅长、师长、军分区司令员和川北军区副司令员等职。在历次革命战争中,3次负伤,屡建战功,曾荣获‘特等杀敌英雄’称号。1948年在解放临汾战役中,他指挥的旅,被授予‘临汾旅’的光荣称号。黄定基同志是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我军出色的指挥员。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光荣的一生。”这是重庆歌乐山黄定基陵墓石碑上的碑文,是党对其一生的评价和褒赞。

    讲述人 政委肖新春之子肖宏伟

    主题  临汾,我必须来

    “黄旅长的女儿在哪儿?”一声急切兴奋地询问,打断了正在进行的采访。抬头望去,一名男子应声而来,他就是“临汾旅”政委肖新春的儿子肖宏伟。他与黄晋蓉虽然素昧平生,但父辈在炮火中建立的友谊将二人紧紧相连,激动喜悦的心情胜于言表。

    昔日,他们的父亲并肩作战,在战场上挥洒着激情与热血,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今天,他们站在父亲曾经流血、流汗的土地上,找寻父辈们攻坚临汾、勇往直前的精神。

    “我父亲出生于1909年,是江西省永新县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川西军区茂县军分区政治委员,川西军区干部部副部长、部长,军事学院干部部部长、政治部副主任兼干部部部长、政治部主任。”肖宏伟感慨道,虽然告别了临汾旅,但他永远是临汾旅中的一员。他把临汾旅的精神和血脉,传承给了我们。”儿时,父亲常常教育肖宏伟:爱军习武,报效祖国。”长大后,他不负父亲期望,投身军营这一广阔天地,在父亲一生的骄傲——临汾旅中服役23年。这是他最自豪的一件事,他不仅是战争年代“临汾旅”的子弟,还是和平年代“临汾旅”的一员。

    “和平年代,临汾旅’在国防建设、抗洪抢险、抗击雪灾、抗震抢险等行动中立下赫赫战功。这些年来,临汾旅’先后接待了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军事和民间代表团,为外宾进行军事表演600多场,荣获外国勋章、纪念章1000多枚。”肖宏伟倍感荣幸,‘临汾旅’以良好的精神风貌和精湛的军事技能,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军队威武之师、文明之师、胜利之师的良好形象,被誉为‘中国陆军的窗口’。”站在新起点,去点击那些荡气回肠的红色记忆,现今,“临汾旅”的战士们依然会为先辈们的英雄壮举击节叫好。肖宏伟从南京风尘仆仆而来,不仅为了实现父亲的夙愿,还承载着战友们的嘱托。他道出心底那份难解的情愫:‘临汾旅’的荣誉是从这里走出来的,每一名‘临汾旅’的战士都是‘临汾传人’。临汾,我必须来。”“父亲在世时,我常常让他出去走走。但他总是淡然地说,‘我们走过那么多路,哪里不漂亮!’我重走长征路、再寻临汾时,才对父亲的这句话有了深刻的理解。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唯有坚定的信念才能走下去,他们的精神就是最美的风景。”肖宏伟感叹,父亲生前十分想念在临汾战役中逝去的战友。我要去烈士陵园缅怀这些先辈,感谢他们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今天的和平与幸福。”肖宏伟将一张张在临汾拍摄的照片发布于战友群,群内顿时沸腾了。他笑着说:我们早有耳闻,临汾自古以来人杰地灵,名人贤士辈出。临汾不仅有优美的自然风光,还有数不尽的历史文化资源。我要把我看到的、听到的告诉战友们,让他们知道,临汾是一个多么令他们骄傲的城市。身为‘临汾旅’的一员,光荣!”

    讲述人  68团3营8连指导员孙斌之子孙春林

    主题  “回家”的感觉真好

    “临汾旅”的老兵用鲜血和生命,攻克了被称为“固若金汤”的卧牛城,收复了临汾。在他们心中,临汾就是自己的第二故乡。5月16日,临汾旅”68团3营8连指导员孙斌之子孙春林从吉林四平赶来。坐在驶向临汾的列车上,祖籍山西的孙春林听着熟悉的乡音,不禁感叹:‘回家’的感觉真好!”下了火车,孙春林没有急着报到,他先是探访了一位老朋友,接着特意去参观了铁佛寺。

    “儿时,父亲常常对我们说,来,给你们讲个打临汾的故事。在故事里,父亲数次提到了这一古迹。我亲眼所见后,不由被古代匠人的精湛技艺深深折服。”孙春林同时提到了一则历史故事,父亲说,临汾城依托自然地形,建在一个大土丘上,内高外低,垣高壕深,形如卧牛,易守难攻。李自成当年能攻下北京,但攻不下临汾,气得将盔甲卸下挂在城外一棵树上而去,临汾城东有一小村,遂取名‘挂甲庄’。”临汾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名胜古迹星罗棋布,传说故事引人入胜。孙春林第一次来到这座古城,便被深深吸引。他遗憾地说:临汾解放后,我们的父辈是多么想看一看这座古城的雄姿,多么想感受一下这座千年古城的历史文明。可是,由于解放战争发展得十分迅猛,还没有来得及领略这座古城的风光,就匆匆踏上新的征程。”“父亲从来没有忘记过这座城市,他不止一次地说,要在有生之年重返这个令他魂牵梦绕的这片热土。在他讲述的关于打临汾的故事中,从来没有提及自己做过什么。我曾经问过他,他说临汾战役的胜利属于每一位‘临汾旅’的战士,尤其是那些献出了生命的战友。”孙春林表情凝重地说,我们为了完成父辈的夙愿而来,祭拜牺牲在这里的先辈们,看看被他们解放的这座城市的发展与变化。”这是一座令“临汾旅”骄傲与自豪的城市。当老兵的子弟行走在发生巨变的大街小巷时,眼前仿佛出现当年硝烟弥漫的战场景象,耳畔仿佛响着父辈们冲杀的喊声,仿佛城墙角下那一声巨响,仍然在回荡……“临汾这座千年古城焕发着新的活力,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大街上的行人,迈着自信的步伐,脸上充满着幸福的微笑。”孙春林欣慰地说,在这里,我们可以告慰父辈们和那些牺牲在这里的先辈们,如今的临汾变了,变了,一切都变得越来越好!你们当年浴血奋战的战场,已经变成临汾百姓安居乐业的家园!你们可以安心了!”记者李静


     

责任编辑: 吉政

上一篇: “晋省”印花税账本现身临汾

 

下一篇:没有了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