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寺:中原地区出现的首个王国

 ――访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李伯谦

2015-04-17 08:09:41 来源:临汾新闻网

     4月14日下午,离尧文化暨德廉思想研讨会还有半天的时间,记者有幸见到了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李伯谦,然而一上午的行程并没有让78岁高龄的李伯谦显出一丝疲惫,此时的他正和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山西考古队队长何驽一起为第二天的学术研讨做准备。
    当记者提起陶寺遗址发掘激发了大家对中华文明新的思考时,李伯谦自信地说:“我们可以说最早的‘中国’在临汾,陶寺遗址就能证明。”李伯谦解释,长期以来,帝尧这个大名鼎鼎的历史人物只出现在历史传说、神话故事和文字记载中,从未有过实质性的物证。
    经过考古工作者的长期工作,在襄汾县陶寺乡发掘出了四千多年前的大型城邑和大量出土文物,触摸到了尧文化的脉动,通过这些远古痕迹和考古成果就可以认为,最早的“中国”在临汾。
    李伯谦认为,陶寺遗址的考古成果确定了陶寺文化。一个国家社会由其都城最为集中体现,陶寺遗址面积约300万平方米,这个时期这么大面积的遗址确实不多见。最主要的是,在发掘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城市、宫殿、文字、礼制建筑、青铜器和手工作坊等。就我个人认为,这完全符合一个国家形成的标准和规模。结合史料记载的临汾地区为“尧都平阳”故地,晋西南又有“夏墟”之称。陶寺文化的年代早于夏,或与尧舜时期相当,从时空两方面,陶寺遗址是探究华夏文明形成与早期发展的重要对象。
    “古观象台的发掘,是国内乃至世界上发现最早的通过观测日出确定历法的礼制建筑,比英国的巨石阵观象台还早500年,而且比巨石阵的功能更齐全。”在陶寺遗址的考古成果中,另一个让李伯谦很感兴趣的就是观象祭祀台,这套系统可以通过观测日出,将一年365天或366天分为包括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在内的20个节令以及宗教祭日、当地气候变化节点等。
    此时,坐在一旁的何驽也接过话茬:“陶寺观象台是陶寺遗址考古中重大的发现,‘观象台’遗迹的发现,证实了《尚书?尧典》上所说的‘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的真实历史背景与社会现实,堪称同时期世界最精密的天文观测遗迹,是中国古代天文学世界领先水平的标志性建筑。”作为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山西考古队队长的何驽,曾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破解古观象台观测原理、探秘观象台的作用,所以对这座古建筑非常了解。何驽告诉记者:“今年,陶寺遗址的考古工作又有了新的进展,接下来我们将逐步理清城墙布局。”(杨琦)

 

责任编辑: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