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陶寺遗址发掘领队何驽博士
“这次帝尧古都文化旅游节的召开,对于深入推广地方文化产业有着非同凡响的作用。”暮春四月,记者如约见到了参加本次文化旅游节专家研讨会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何驽博士。作为参加本次研讨会的重量级嘉宾,我们的访谈便从何驽博士近年来的专业研究领域,位于襄汾县的陶寺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开始。
“陶寺遗址是中国黄河中游地区以龙山文化陶寺类型为主的遗址,是中原地区龙山文化遗址中规模较大的一处。遗址对复原中国古代阶级、国家的产生,具有不可替代的学术价值。”作为陶寺遗址发掘领队,何驽博士开门见山地向记者言明了遗址在考古研究方面的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我们确定了陶寺早期小城、下层贵族居住区、大贵族宫殿区、东部大型仓储区、中期小城内大贵族墓地以及祭祀区内的观象台基址。”何驽向记者介绍,观象授时祭坛的存在,意味着历法作为王权一部分在陶寺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标志着陶寺城址的王都性质。
由此何驽认为,陶寺是“中国早期文明的第一轮朝阳”,陶寺文化高度发达的程度、陶寺城址都城的性质、陶寺文化社会组织的国家特质,均是周围同期文化所难以企及的。“陶寺观象台所表现出来的天文历法知识,与《尚书?尧典》中的‘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的记载基本吻合。更关键的是陶寺遗址出土的朱书扁壶上‘文尧’二字,可作为陶寺遗址归属的文字自证,使得将陶寺遗址视为‘尧都平阳’的观点在目前来看,可能性愈发增强。”“最早的中国在陶寺”,是何驽博士在访谈中反复强调的一个观点。而支撑此观点的最有力证据,便是在遗址发掘过程中发现的残长为171.8厘米的漆杆,即圭表日影测量仪器系统中的“圭尺”。根据古代文献记载,古人建立都城必须遵循王者居中、王者与天地交通的思想,依照夏至影长的标准确立地中,以此来确定都城选址,“在地中建都城,在中土建国家,地中之都,中土之国,就是‘中国’”。何驽表示,“关于‘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录可见《何尊》中的‘宅兹中国’,可确凿证明‘中国’这一概念与称谓最晚在西周早期已经出现。在发现陶寺遗址之前,只有一个中原的概念,人们认为在中原地区的国家就是中国,而圭尺的发现为陶寺遗址为最早的‘中国’提供了物证。”何驽向记者进一步解释,“《周礼》里记载的夏至影长是1.尺,这是在河南登封告成观测到的数据,而《周髀算经》里所说‘夏至影长尺六寸’则是在晋南观测的数据。虽然天文学家在陶寺遗址所测的影长实际是1.69尺,而不是1.6尺,但这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政治话语权,在意识形态方面多少有标榜自己是地中的意思。”作为独占中国历史制高点的文物大市,临汾如何将考古资源、文化遗产转化为旅游开发成果,针对这一问题,何驽博士也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对于文化遗产的推广,临汾完全可以借鉴沿海经济发达省份的成熟经验,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做好遗址公园的开发工作,带动周边相关产业的发展。另外,还可以进一步拓宽思路,将考古资源与互联网时代紧密结合,利用日新月异的传媒方式开发出诸如互动游戏等现代化宣传手段,让更多的老百姓亲身体会到祖先们所创造出的深沉厚重的历史文化。”访谈结束前,何驽博士向记者表达了他对临汾这座古城的期望和寄许,他说:“从2001年初次接触临汾,十多年间,我亲眼目睹了临汾城市面貌翻天覆地的变化。希望临汾结合自身实际,以此次帝尧古都文化旅游节为契机,开门迎宾,让更多的海内外炎黄子孙参观临汾、感受临汾。这里不但是最早的中国,我相信,未来,这里一定能成为最美中国的一个缩影。”邱睿 景文婷
责任编辑:刘静
上一篇: 陶寺尧都寻梦――发现中国(下)
下一篇: 陶寺遗址:华夏文明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