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繁忙的工作日,还是节假日,越来越多的汾西人民选择用这样的方式充实生活:在图书馆,闻书香,品书味;在博物馆,了解汾西的发展变化,“触摸”家乡的悠悠历史;在文化公园,男女老少引吭高歌,赞颂百姓的幸福生活;在农村,农民坐在小板凳上,欣赏载歌载舞的文艺下乡;在文化广场上,和着律动的节奏,跳起欢快的广场舞……在汾西,文化气息融进了城乡居民的日常生活。
近年来,汾西县按照党的十八大“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要求,把文化强县作为经济建设的支撑,把保障人民群众享受公共文化基本权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文化惠民,推动文化发展,让文化温暖广大群众。
文化下乡 欢声笑语在身边
欢快的舞蹈,优美的歌声。去年8月中旬,汾西县文化馆组织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文艺下乡大巡演,走进乡镇农村,为老百姓送去了一道道精彩的文化大餐。他们自编自演的三句半《群众路线大家赞》用艺术形式生动表达了农民群众的心声,汾西干口《社会风》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激发干部群众携手共建美丽汾西的热情。巡演所到之处,他们都邀请当地文艺爱好者同台表演,博得现场观众爽朗的笑声。
免费看戏也是老百姓生活中的一部分。去年,该县蒲剧团开展送戏下乡112场,县电影公司开展送电影下乡1240场。
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以看到经典剧目。和平镇申村的张大爷高兴地说:“我们在茶余饭后还可欣赏文艺表演,心里觉得很温暖。”县图书馆实行全天候免费开放,群众可以自由查阅自己所需的科技、理论等文化内容。去年开展的图书下乡活动中,免费为群众送书3500余册,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特色文化 彰显魅力新汾西
特色文化是一个地方的根和魂。汾西县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大力弘扬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汾西文化,提升了城市品位,促进了经济发展。
去年,汾西县创作的眉户表演唱《老两口赶集》入选全市小戏、曲艺《征集汇编》。该县列入县级以上名录的48项非物 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进入第二小学教材,被省教育科学院结集出版。汾西威风锣鼓被文化部评审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佃坪乡圪台头村连续十六年举办地灯秧歌和添仓节祭祀活动,使两大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项目得到进一步传承和发展。完成了刘家庄二十闾革命旧址陈展工作,进一步弘扬了当地的红色文化。
该县认真贯彻落实各项文化产业政策,全县各类文化产业得到新的发展。县蒲剧团着力开拓演出市场,每年坚持在县内外组织演出300余场,年运营收入达120余万元。民办汾西县鼓乐艺术团坚持每年应邀赴省内外各大中城市演出200多场次,年运营收入80余万元,已成为全县文化产业的一大品牌。汾西民间剪纸有限公司年创作剪纸艺术作品600余幅,年运营收入达30万元以上。
群众文化 精彩纷呈放异彩
近年来,汾西县依托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为群众参与文化建设、文体活动提供广阔的平台,群众文化呈现出了精彩纷呈生机盎然的大好局面。
每当夜幕降临,汾西县城的公园广场就歌声飞扬,男女老少合着节拍跳起来,在人流里旋转,举手投足间,欢乐尽情释放。
去年,汾西县委、县政府举办了“美丽汾西”灯展活动;围绕“坚韧、包容、务实、图强”的汾西精神,开展了庆“五一”、“七一”书画展;举办了9场群众消夏文艺晚会;组织参加了西山七县篮球赛;参加了临三中武道杯武术锦标赛;举办了全民健身三级社会指导员培训班;举办了“361度汾西——太原花键爱好者联谊活动”;县老年大学开展了庆“九九”系列文化活动。。
同样,在农村,群众文化活动也毫不逊色,和平镇举办了3场农民消夏晚会,健身操、太极拳,城里有的,村里也兴了起来。佃坪乡发展老年健身协会28个,举办了柔力球、秧歌等各种健身比赛。勍香村早在1997年就建立了老年人体育协会和中老年健身站,多年来不断发展壮大,参加健身的中老年人达到500余人。精彩纷呈的群众文化活动不仅展示了汾西儿女欢乐祥和的精神面貌,而且塑造了汾西干部群众新形象,为促进富民强县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
责任编辑:刘静
上一篇: 汾西生态林业托起绿色梦
下一篇: 汾西扶贫开发结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