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西残联扶贫基地为残疾人解忧

2015-05-26 09:57:23 来源:临汾新闻网

    5月中旬,记者一行驱车沿着蜿蜒的山间水泥道,来到汾西县团柏乡柴洼庄村的有机水果示范园区,道路两侧种植着梨树,青色的果子已缀满枝头。

    “整个园区占地5000亩地,主要是种植以‘玉露香梨’为主打品种的有机水果,还有一些油菜、豆类的低田作物……”2012年,刘耀山带领10余户乡亲集资100余万元成立了高寒农牧合作社,流转本村土地400余亩,建起了“玉露香梨”特色水果基地。两年多来,水果基地由小变大,面积已发展至近5000亩。

    果园建立后,随着栽树面积的不断扩大,园区内所需的农业工人也不断增多。

    高寒农牧合作社流转了4个自然村的土地,汾西县残联考虑到附近村子有很多残疾的农民,大都留在村里,可以吸收当地残疾人就近务工,既可以解决他们的就业困难,又能够满足园区需要,大家共同致富。

    随后,汾西县残联积极与合作社沟通协调,帮助残疾人就近在果园从事农业劳动。当地残联加强了团柏乡残联的硬件建设,及时与合作社沟通,对本地区在册残疾人员进行了细致排查,对有从事果园劳动意愿的、小学以上文化程度者分四期进行技术培训,培训人数达320人次,受培率达80%以上。另外,对签订劳动协议的残疾人定期深入园区进行回访指导,及时帮助他们解决了一些思想和生活困难。现在,有8名残疾人成为了梨园的专职技术员或是有机水果基地的技术骨干,他们月工资平均收入达到两千元左右。

    “这里是汾西残联的一个扶贫基地,为了更好地为残疾人服务,在高寒农牧专业合作社成立之初就成立了一个残疾人合作社,希望借助合作社这个平台,解决他们就近实现就业的问题。其次,通过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来提高他们的从业能力。

    农业,也相当于一个企业,怎么样能让‘农业企业’员工人身安全得到保障,保险是个关键,这也是我们下一步的工作。”汾西县残联理事长秦俊平对记者说道。

    “咱过去在村里是‘三类分子’,因为身残连自己的地都难种好,家里收入少,孩子上学经常问别人借钱,在村里总是抬不起头。这下咱成了合作社的技术员,每天一把剪子、一把锯,往裤腰上一挂,自己精神也来了,钱还不比别人挣的少,因为咱学得认真,也爱动脑子捉摸,这不两年下来,都成了小组长,村里人见了还叫咱庞技术员哩。”提起这两年生活发生的变化,残疾人庞华海高兴地说着。

    为了解除残疾人家庭的后顾之忧,合作社在考虑土地流转时,把此类农户作为重点进行照顾,只要离片区范围比较近的就给予优先流转。按5年后30%的土地股份分红估算,他们每一亩地就可以分红两千元左右,比自己经营土地收入的十倍还要多。集资合股经营模式,一定程度上存在资金短缺、项目周期长、见效慢、抵御风险能力差等先天不足。汾西县残联考虑到这一点,给予帮助加强残疾人就业的组织指导、技术指导。各级残联组织也积极深入基层一线,主动与农村新型经营主体沟通,积极与各部门配合,有计划地建设一批残疾人就业基地,通过扶持基地发展,实现残疾人就业最终目的。加强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结合岗位技能需求,适时开展实用技术培训,有效提高残疾人的劳动能力。促使这一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大力拉动当地农民,特别是残疾人家庭脱贫致富。

    一座又一座山梁上,成片成行的树苗印证了高寒农牧合作社特色有机水果基地的启发之势。

    记者 段小婷 安月琦 


     

责任编辑:席沛钊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