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西溢泉山“玉露香”:“精准”农业 “体面”脱贫

2015-08-28 09:01:17 来源:临汾新闻网

“精准”农业 “体面”脱贫

——汾西溢泉山“玉露香”产业发展纪实

    临汾新闻网讯 把农业园区做成车间,把每一株梨树当成工人,锁定市场生产果品,严格控制生产要素,企业、农民和政府三者有效配合。三年时间几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落梨花飘香、油菜花满眼,发展成了以高端梨品“玉露香”为核心的生态农业新区,被列为全省梨树产业科研示范推广基地。

    日前,笔者走进汾西县团柏乡溢泉山,一探“玉露香”园区的“精准”之处,看工厂化思维是如何快速为这片贫困地区找到“体面”脱贫出路的。

    有为方可有位

    从临汾前往汾西的高速公路上,一个天桥广告牌十分醒目:“霍永高速是一条路,但可以连接世界。”短短数语道出了汾西人民对于交通条件改善的期盼和祝福。从汾西口下高速公路,沿着县乡公路不到半个小时的车程就到了溢泉山,司机不停提醒笔者,等今秋这条公路改造后,到溢泉山可以缩短至十几二十分钟,歉意、期待尽在其中。

    作为一个国定贫困县,汾西县在2015年初迎来高速公路通车,实现梦寐以求的“连接世界”后,干部群众开始思考汾西的新出路——如何把汾西的优势发挥出来,脱贫致富。

    溢泉山正是在这样的呼声中进入百姓视野的。溢泉山周边的茶房、柴洼庄、上团柏、枣坪4个村虽然耕地面积不少,但土地贫瘠、干旱,一亩地种庄稼收入不超过一二百块钱,人均耕地并不多,所以弃耕严重。当地流传一句民谚:“农民要想富,引水、修路,再栽树。”刘旭山等几位农民商量,索性把土地流转起来栽树。2013年春,高寒农牧合作社和一方水土合作社成立,统一流转近5000亩山地,纳入溢泉山生态农牧有限公司统一经营。

    在得知农民困惑栽什么树时,县科技中心请来了省农科院果树所的专家郭黄萍教授。最后,根据当地的气候、水土条件选择栽种“梨界娇子”“玉露香”。在回答为什么不种核桃树时,当地农民告诉笔者,一来核桃树更适应气候稍微寒冷一些的地区,二来山西省乃至全国都在大面积发展核桃树,市场相对饱和是早晚的事。

    从2013年春开始至目前两年半的时间内,溢泉山生态农牧公司采取农民筹一点、公司拿一点、政府帮一点的办法,筹资超过1000万元,平整出3000多亩高标准梯田,新修田间道路26公里,新建水库4座,铺设灌溉管道50公里,并且已经栽植“玉露香”梨树10余万株,达2000多亩,一举成为全市独立流转面积最大的“玉露香”园区。

    人穷不能志短

    “玉露香”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省果树研究所用新疆库尔勒香梨为母本,以河北大雪花梨为父本,培育出的一个杂交梨新品种。经过10多年的优选和30多年的民间推广,已经逐渐得到了市场认可,成为梨中上品。如今,“玉露香”在隰县已经发展至10多万亩,产品供不应求,价格更是一路攀升。

    虽然气候条件和隰县相似,地理位置和隰县接近,但是起步较晚的溢泉山凭什么才能胜人一筹呢?回忆起当时的决策,柴洼庄的农民略显尴尬,“把原本的撂荒地捡起来,种点树,不图超过隰县的‘玉露香’,在附近小市场能捡个漏,卖几块钱就很不错啦!”消息传到汾西县科技中心主任曹玉贵的耳朵里,直觉告诉他,如果抱着“补漏”的心态,最后估计连市场的边角料也得不到,只能劳民伤财。

    曹玉贵最后得出结论,只要有效改良土壤,科学种养,精细化管理,溢泉山完全可以生产出首屈一指的梨品来,锁定北上广,探索海外市场,瞄准高端市场,先做强,再做大。

    思路决定出路。

    溢泉山又开始繁忙起来。为了确保梨的品种,首先对土壤进行有机改造,将成车的牛粪发酵好,摊平在地里面,然后再用挖掘机将牛粪和地表以下一米内的土壤搅在一起,再挖坑种梨树。梨树下的行间种豆类,待豆类结子后直接用旋耕机翻入土壤中来增加土地的含氮量。豆类入土后,再种入油菜籽,次年油菜花成了漫山梨花的蓝色背景,十分壮观。

    溢泉山的“精准”农业不仅体现到土壤的改良、梨树的种养上,就连梨树和豆类、油菜花的配合也毫不误季;不仅体现在对自身优势的开发利用上,对外在市场的预期把握也已心中有数。

    刘旭山等农民代表显得信心满怀,人穷不能志短,越是自身发展落后,越要抢抓先机,抢占高端,高瞻远瞩,胸怀天下。

    无私才能无畏

    就在笔者采访的当中传来好消息,溢泉山“玉露香”配套3000吨冷储库获准建设,益泉公司面向社会融资,已经达成合作意向,开工在即。茶房山上,2013年种植的梨树已经大面积挂果,100多位当地农民正在各个山头忙碌,农业机械声响不断。

    溢泉山公司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让这个园区短短3年就看到成效的原因除了有一个好的思路外,更关键的是有一个好的运作模式。如今,“公司+合作社+农户”更好地把农户的积极性调动了起来,让农民的主动参与成为快速发展的润滑剂。农民努力、政府帮忙、社会各界谋划,一个新的体面的富民蓝图绘就而成。

    按照规定,公司前5年每年向农民支付一亩土地50元的补偿款,5年之后梨树进入稳产期,农民可以享受30%的土地分红。如果按照当前一亩地3000斤的产量计算,一斤3块钱,保底盈利近万元,而农民可以分红3000元,相当于种庄稼15年的收入。而农民还可以就近就业。

    根据经验,一个农民平均最多可以管护10亩梨树,保守3000亩梨园就需要300个劳动力长年工作。对于当地而言,这可以直接带动300个家庭致富。

    按照规划,当溢泉山万亩“玉露香”建成后,仅仅分红就可以达到3000万元,为当地全部1000多个家庭每家提供一个工作岗位,而加工业、运输业、生态旅游业也将带动更多人加入“富民之旅”。

    齐春明家在几十公里之外,从2014年进入园区当技术员以来几乎没有离开过。来自上团柏村的李青花已经在园区工作一年多了,从修剪到压枝样样在行,她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工作。新加入的枣坪村农民任记萍虽然离家远一点,但她打算买一个小摩托车,以方便上下班。茶房村张小爱高兴地对记者讲,我们村离园区最近,现在光在这里上班的就有五六十个。再过两年我们村的冷库建起来,休闲游园搞起来,在家门口挣钱,方便又省事。

    围绕山上的“玉露香”挣钱的门路一天比一天宽,老少都会干,咱村里以后花钱哪家也不用愁了。

    就是这样一份家门口的工作,被太多农民给予美好生活的希望。

    笔者发现,当每一个干部群众对溢泉山这个园子充满情感、精心呵护的时候,也是这个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日子。在关系老百姓致富的问题上,无私才能无畏,路才更长。侯建兵 白华兵  


     

责任编辑:秦芳媛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