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西:凤城书会 书香一座城

2017-04-20 22:05:02 来源:临汾新闻网

    又是一年“书香”时。

    今年“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也是我市汾西县“凤城读书会”成立一周年之时。这是由一群爱书之人自发创办,不限身份、不限年龄,只需爱读书、想读书,便可在这里结识。12个月,线下已举办15期读书会活动;365天,线上每个夜晚近千人的守候聆听,书声不断。汾西县“凤城读书会”倡导人们拿起书籍,自我约束的同时“抱团读书”,并且成效显著,这绝非偶然。本期特稿将探究这些与书有关的故事。

    一个人的引领

    汾西县“凤城读书会”的由来要从发起人、现任会长荀木白说起。

    2010年是荀木白人生的分水岭。2000年至2010年,从弱冠到而立,他是一名追逐利益的商人,10年中,煤矿、饭店、娱乐场所等行业都有所涉及。

    2007年,在荀木白事业顺遂人生得意之时,最疼爱他的爷爷去世了。回忆这些年来自己一心扑在生意上,从未想过爷爷会离开自己,此后,尽管他的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内疚一直萦绕心头,“物质富有,精神空虚,好像人生失去了方向”,这样浑浑噩噩的状态一直持续了三年。

    2010年是爷爷去世三周年,这在当地是大祭。在爷爷逝世纪念日前夕,荀木白的内心一直不能平静,夜不能寐。机缘巧合,有天晚上他无意中在网上看到了蔡礼旭老师讲解《弟子规》的视频并深受吸引,40集内容他足足看了一夜,看完后泪流满面,深受感动。第二天一大早,街上行人还稀,商铺尚未营业,他敲开一家商店的门,买了两瓶爷爷生前喜欢的二锅头,跑到爷爷坟前跪了两个小时。爷爷喜欢看戏、听评书,从小就教导他做人要讲诚信、做事要凭良心……凡此种种历历在目。

    在爷爷坟前,荀木白立下三个誓言:第一,决不从事违法违规行业,不走歪道;第二,做一个好丈夫,好父亲;第三,从今天起学习国学,做一个好人。巧合的是,当天正好是父亲节,“从小到大,爷爷更像是我的父亲,这也是冥冥之中老人家对我的期盼吧”。就是从那天起,荀木白每天坚持学习国学,学习中国传统文化,17年未有一天间断。

    由于从小练习书法,2010年9月,荀木白开设了一家书画室,并从2012年起,他将书画室的一半收入用于去全国各地的国学基地学习。

    荀木白说,国学对自己的改变如同凤凰涅槃,推己及人,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国学,爱上国学,那时候荀木白经常自费购买国学书籍、光碟在县广场免费发放,人们却说他“疯了”“是个神经病”。荀木白不以为意,在他看来,弘扬国学必须有一颗公益之心、虔诚之心。

    2013年开始,荀木白意识到仅仅靠发书而不教大家系统地学习国学并不是上上之策。他开设了《道德讲堂》,将自己所学所悟传授给他人,为扩大传播面,他还将《道德讲堂》搬进医院、学校、机关单位,让《弟子规》、孝文化深入人心。

    有志者,事竟成。如今,荀木白是许多企业、单位的座上宾,经常受邀去授课。

    荀木白喜欢读书,乐于分享,因此,他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并愿倾心相随的人:张建英、李燕、郭婧、蔡桂兰、李霞……他们有个共同的爱好:阅读,并自发组成一个团体“凤城读书会”。

    

    一个团体的成立

    4月10日,趁着中午在外吃饭等待上菜的间隙,刘丽娟从包里拿出一本书,她搓了搓手,一只手按着书,一只手小心翼翼来回捋了捋书的封面,郭婧顺手把凳子移到刘丽娟跟前坐下,刘丽娟便打开书,两个人凑到一起讨论了起来。

    “今天晚上我读这几页,你给点建议。”“来,让我先看看。”原来,当天晚上8点,刘丽娟要在“凤城共读会员群”为大家带读《幸福的方法》这本书中的内容。这种共读模式和“凤城共读会员群”是汾西县“凤城读书会”的一种创新。

    2016年3月,汾西县“凤城读书会”举办了第一期线下公益讲座活动,内容涉及礼仪和国学,同时又利用微信群在线上为群员开展每周一课,教授普通话、读书论诗。为了吸引更多人加入读书群,线下,“凤城读书会”和县团委、医院、图书馆合作举办公益讲座;线上,荀木白还利用自己多年在外学习积累的人脉,请来赏识教育首倡者周弘在微信群和大家畅谈家庭教育。得知荀木白公益创办读书群,周弘表明他为读书群讲课也是公益,荀木白心里过意不去,自掏腰包给周弘发了一个数字吉利的红包。请了几次名师在线上讲课,荀木白的钱包有点受不住了,让他更为担忧的是,名师讲课不系统、不落地,大家当时反响热烈,过后也只是你一句我一段,读一些自己喜欢的诗或文字,然后群里又恢复了安静,并没有达到倡导大家读书,并养成读书习惯的目的。

    荀木白和几个创办人协商后决定成立“凤城共读会员群”,入群人员每人交100元年费,每天晚上8点由一个人主持,两个人朗读,带领大家每个月共读一本书,养成8点读书习惯。从元旦成立至今,大家已经共读了四本书:《幸福的婚姻》《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正念的奇迹》和正在共读中的《幸福的方法》。这些书涉及夫妻关系、亲子关系、修身、处事,正是每个人生活中最需要学习的。

    如今,“凤城共读会员群”已有会员106人,收取的1.06万会费分文未动。“人的普遍心理,公益的不会在乎,也不会约束自己去读书。掏了钱不一样,真正想读书的人不会在乎这100块钱,不自觉的人交了100块钱会促使他认真对待这件事情。”荀木白坦言,“读书不是刚需,但不代表读书不重要,读书的深度决定了人生幸福的高度。”经过一年的探索,汾西县“凤城读书会”将于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当天正式推出系列课程,除每月共读一本书之外,还将成立线下读书沙龙,每周五晚7点到9点,大家欢坐一堂分享当月读书内容;成立讲书团培养讲师在全县推出“家长、家教、家风”公益讲座;成立朗读社,打造一批朗读者,每天早上7点在线上晨读美文;推出“燕子读经典”和“娟子讲故事”,分别于每周二、周三晚上9点在线上和大家分享国学经典和启迪人心的故事;线上播出视频“木白练字”,每天讲解一个汉字规范书写,推广汉字,弘扬民族文化;线上播出文字版“木白聊道”,传播正能量;“每日读报”线上每天播出,以便群员了解新闻实事。

    从刚开始只愿书之香气飘进更多人心扉,到如今的人人手不释卷坚持每日静心读书,汾西县“凤城读书会”就像一个大家庭,这个大家庭没有门和窗户,它接纳每一个人,大家因书结缘,有情怀、知感恩。

    

    一群人的蜕变

    张建英是“凤城读书会”的执行会长,负责运行“凤城读书”微信公众号、安排每月共读一本书的主持人和读书人、组织主题活动……她工作之余的时间几乎都用在了读书会。

    翻看“凤城读书”微信公众号里面的内容,大家看到的是每篇文章都配有意境情境相符的图片和音乐,每期活动都有图文并茂的介绍和解读,这些内容都是张建英在夜深人静时独自坐在电脑前不断摸索学习的结果。而在做公众号之前,她对微信的了解仅限于聊天。

    除了每晚8点共读一本书,从4月1日开始,张建英又开通了早7点的普通话正音训练频道,每天选一人范读,其他人跟读,给许多想读却因为普通话不好而不敢读的人提供学习平台。轮到自己范读时,张建英会先反复练习,然后私信给读书会中有国家普通话测试员资格的老师纠正,最后才会发到群里。

    近些天,她又在思考如何利用中午时间增加频道,丰富线上内容,满足不同人的需求。

    内向、安静、喜欢独处,在加入读书会之前,张建英是这样的性子。可是现在,即使读书会的事情让自己很忙碌乏累,但她的内心却是愉悦的,在这个集体,她变成了一个爱说爱笑的人。

    宁静、喜悦、阳光。

    加入“凤城读书会”后,李燕总结自己生活的关键词变了。

    汾西县每年最热闹的时候,当属正月十五在体育场举行社火节演出,当地人称“闹红火”。那一天,总会有一个清脆悦耳的女声回荡在体育场上方。那个极具辨识度的声音,一度让大家把它作为“闹红火”的象征,却鲜有人知道那个声音就出自李燕。

    每年都能拿下社火节当家女主持的位置,必须真有两把刷子,这种自信、实力和李燕爱学习、求上进是分不开的。“人生就像一块地,不种鲜花就会长杂草。”在李燕看来,“凤城读书会”就是帮助大家除草种花的地方。

    “人都是向上、向善的,但生活中难免遇到磕绊,很多人没有能力消除自己日益积攒的负能量,导致正能量也无法进来。读书会教大家家庭和睦、生活幸福的方法,来到这个环境,视野开阔了、心灵慰藉了、烦恼消除了,所以我愿意来。”正如李燕所感,人们追求幸福,却缺乏幸福的能力,读书学习是解决这个难题最好的方法。

    李燕认为“凤城读书会”之所以能够短时间聚集这么多人,还有另一个原因:闭关不自守。大家都把杂音、负能量挡在外面,互相督促读书进步,这使得“凤城读书会”有了自己的灵魂。如今,李燕吟唱《弟子规》《岳阳楼记》《木兰从军》等传统经典张口即来。

    郭婧是几个创办人中年龄最小的,她是汾西县第一中学的一名音乐老师,也是一位年轻妈妈,同时还是儿童早期综合发展项目汾西县负责人。

    去学校上课,两点一线的生活无法满足郭婧那颗年轻充满干劲的心;身兼儿童早期综合发展项目负责人,要下乡、要外出学习,郭婧的生活变得忙碌起来。但她加入“凤城读书会”没有一丝犹豫,她深知,做一个好妻子、好妈妈、好老师、好领导的前提是做好自己。

    “想做就不觉得难。”当记者问及郭婧要同时兼顾这么多事情是否有困难,她这样回答。“我专门学习了关于时间管理的书,找到了合理分配自己的时间和精力的正确方法。”谈到“凤城读书会”有什么魔力能吸引郭婧再忙碌都要来这里时,郭婧坦言,“在这里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专长,只要你想做,大家都会不遗余力帮助你、支持你。其实,为团队奉献自己力量的同时,自己会收获更多。每当你没有想法时,大家一起交流、讨论,思想就会碰撞出火花,好的想法就会涌现出来,自己的思想境界也随之提高。”文化的影响无形但有力,“凤城读书会”是一个充满正能量的地方,郭婧称它为“加油站”,在这个环境中呆久了,自己身上散发出来的也是正能量,郭婧喜欢这样的自己。

    “荀老师有次听过我的声音后就邀请我加入读书会,同他一起做一个线上活动,每天由我为大家分享一个励志故事,由他作讲解,刚开始是喜欢主持,后来爱上了读书,爱上了这个大家庭。”刘丽娟由衷地喜欢这个团队以及团队里的每个人,并被大家不为名利、不求回报的精神感动着。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即使忙出忙进,不求回报,但刘丽娟却是读书会的受益者。每晚8点,她会准时躺在床上听书,这时儿子也会乖乖躺下,依偎在妈妈身边静静地听着。有次外甥来家里过夜,到了读书时间还跑进跑出,吵吵闹闹的,这时儿子轻轻地做了一个“嘘”的动作,示意弟弟不要打扰妈妈听书,儿子这个小动作让刘丽娟由衷地欣慰。

    除了读书,刘丽娟还喜欢跟着木白老师练字。每当看到妈妈写字时,儿子总会夸赞:“妈妈,你写得真好。”后来刘丽娟发现,儿子写字认真了许多。“做一个精神富有的妈妈,用身教感染孩子。”刘丽娟坦言,读书会让自己受益匪浅。

    汾西县“凤城读书会”举办第10期线下活动时,刘红芳第一次参加。来了,就爱上这个群体。

    刘红芳普通话并不标准,但她很有勇气,查阅资料学习发音,每天拿起手机在“凤城读书会”微信群读书。群里推荐的一篇文章《不阅读的中国人》对她触动很大,“回想我自己上学时,点蜡烛、打手电筒都要读书,其他同学课后打闹嬉戏也打扰不了我看书。随着年龄增长,工作和家事缠身,渐渐丢掉了爱阅读的好习惯。”“凤城读书会”让刘红芳找回了自己当初爱读书的热情。

    女儿一篇落名为“一个四年级学生的心声”的作文《妈妈,别再“麻”了》,儿子三年级时作文得了零分,这两件事让刘红芳对孩子的教育有了更多的思考。“我性格比较急躁,对孩子的学习抓得紧,生活上的事情又大包大揽,结果却适得其反。”加入“凤城读书会”后,刘红芳在群里学习了很多亲子知识,她恍然大悟,“养育孩子就应该抱着牵着一只蜗牛去散步的心态。”刘红芳决定从改变自己做起。

    每天坚持看书、练字,调整自己的心态,对孩子沟通不再随心而是讲究技巧,儿女诧异于刘红芳的变化,看到妈妈每天如此认真学习,晚上8点准时捧起书对着手机朗读,两个孩子对于学习也有了前所未有的主动性。刘红芳高兴地告诉记者,儿子每天晚上9点准时通过微信和老师分享自己当天学习的寓言故事,“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可以让孩子受益无穷。”刘红芳在“凤城读书会”改变了自己,也影响了孩子。

    柏锋丽是三个孩子的妈妈,而且是一位全职妈妈,她最大的孩子11岁,最小的才一岁半。从来不化妆,不在手机上语音,曾经的她是一个自卑的妈妈。自从被孩子的老师带进读书会微信群后,她逐渐“在阅读中自信起来,有了让孩子们幸福的能力”。

    家庭教育是“凤城读书会”的重要内容,读书会经常会邀请专家作线上线下的分享活动。线上活动还好,在家就能学习,线下活动却让这位母亲的学习有些吃力,但这不能阻挡她的进取之心。柏锋丽有次抱着孩子参加线下家庭教育分享会,音响、灯光让孩子变得烦躁,不停地哭闹,她想尽各种办法安抚孩子,边听课边记笔记,两个多小时的讲座一直坚持下来,让讲课老师感动不已。

    前不久,读书会举行了一次线下读书活动,柏锋丽又是抱着孩子听课,听到中间孩子睡着了,于是她把孩子放到办公室沙发上,自己站在教室门口听,还要不时看看孩子,防止他从沙发上摔下来。“文字是有温度,有动感的。”在阅读中,柏锋丽正在努力成长为一名自信、美丽的妈妈。


    编后  4月23日是第22届“世界读书日”,世界读书日”全称为“世界图书与版权日”,又称“世界图书日”。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全世界发出了“走向阅读社会”的号召,并于1995年宣布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致力于推动更多的人去阅读和写作,希望所有人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做出过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保护知识产权。年年春天花都会开,你可曾抬头遇见过花花叶叶莺莺燕燕?年年春色最浪漫的时节,都有这个读书日与我们相约。你,还在犹豫什么?让我们与书相伴,畅游在知识的海洋吧!

    记者荀丹薇 李卫红


让读书成为习惯


    荀丹薇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这是清代文学家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读书理论,即读书三境界。

    时下,有多少人为此三境界皓首穷经?世间万般,唯有文化经典可跨越时空,读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关于读书,古有孔子“韦编三绝”,孟子“知人论世”以意逆志”,荀子“读书不可以已”以及“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的佳句。今有《朗读者》作为一股清风,从众多娱乐综艺节目中脱颖而出,在观众中掀起收视热潮。人们开始向往董卿可以脱口而出名篇段落词句、随口吟诵唐诗宋词的读书人之状态。

    “世界读书日”来了,依然是举办各种倡导全民阅读的活动。世界读书日”走了,爱读书者依然,不爱读书者也依然。

    读书的重要性、必要性无须赘述,在中华民族的传统观念中“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一直是从白丁走向鸿儒的修身之道,从平庸走向优秀的人生明路,从迷茫走向明朗的不二选择。阅读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文化权利,也是最为普遍、最为持久的文化需求,当下,我国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和消费正进入一个旺盛期,国人的阅读现状也连年改善。

    2014年4月北京三联韬奋24小时书店点亮北京的城市文化之光,当城市进入午夜,书店就是灯火,阅读的力量在夜晚悄然升温;2016年元旦,杭州图书馆联合杭州两家新华书店,推出“悦读”服务,将采购员选购图书的‘专属权利’交给读者,据报道,实行一个月,读者在杭州新华书店参与免费借阅的书籍超过8300本,看书、借书变得越来越方便……值得欣慰的同时还需要更多努力,因为读书不是靠几分钟的热度就能完成的,而应该是一种长期坚持的行为。阅读氛围的营造需要每一个人,读书习惯的养成需要自觉。愿“绿衣捧砚催题卷,红袖添香伴读书”的佳境不必再心驰神往,而是家家户户皆可见。

    


     

责任编辑:付基恒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