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西盈村:吕梁山脉中蕴藏古老传奇

2018-04-24 20:58:01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临汾新闻网讯 “汾西邢家要乡盈村庙会很热闹,是远近闻名的牲畜交易会!”近日,记者与朋友专程前往该村,想一睹那壮观的牲畜交易市场。

    “从1980年包产到户,到今年快40年了,这个交易市场已成为名义上的说法,现在每逢交易会,村里就唱几天戏,敲敲锣鼓热闹热闹。”一村民说。

    一位年逾花甲的老人,是退伍老兵,也当过该村村干部,名叫张金润。看到记者与朋友对村里的明清建筑感兴趣,他将记者与朋友领到家中,泡了一壶茶,边喝边聊。

    张金润老人回忆,1958年,在村前一块地里刨得一块青砖为唐代墓志,可见唐代村内就有人迹活动。2011年村民曾在村东岭背后发现一小块青石残碑有“圣金十九年”字样,即公元1135年,为宋末元初与西夏国、辽国同时并存的金国(公元1115年—1234年),此碑为盈村有史以来最早的文字记载。

    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兵攻占汾西,城内居民躲避战乱,要姓村民入住村内,村名始称“要家沟”,村址在今前垣东侧垄底要家沟,解放前尚有两孔废弃的土窑洞。蒙太祖十二年(公元1217年)蒙军占领汾西,哈姓蒙军士兵屯驻盈村,充当社内“扎爷”,更村名为“赢邮”,哈氏墓在今龙王头寺圪梁垣上,解放前尚有墓碑石桌存在。

    “原来盈村有千年历史,村中的古迹和建筑及布局也突显了村庄的古老。”记者与朋友感慨。“村里有井上院、张家院、刘家院、高楼院、南疙瘩院,还有娘娘庙、松抬庙、菩萨庙……”打开话匣子的张金润说,那古老戏台上的石雕对联是“今之视昔昔之视今,竹不如肉肉不如竹”,对联的大意为后人看如今的人也像如今的人看以前的人,竹”指的是管乐,比如竹笛。而”肉“,指的是我们的喉咙——也就是人声。这段对话中,大体反映了古人的音乐观,丝弦不如箫笛,最佳乃是人声。

    到了明朝中叶嘉靖年间,张姓迁居盈村,因村中民风淳朴,土地肥沃,粮产丰盈,更村名为现在的“盈村”,村内始住张、杨两姓,清中期嘉庆、道光年间,陆续迁入刘姓、柏姓、庞姓,清末光绪三年大旱,柏姓、庞姓灭门。杨氏杨贞川亦于清中期迁居洪洞县破滩村,清末光绪年间村名更名为“营村”,民国元年1911年又复改为盈村至今。

    民国年间,徐、雷、耿、李氏陆续从河南浚县逃荒迁居盈村,文革后期又有北京杨氏迁入盈村。解放初期盈村成立公社时,全村大小123户494人,其中男241人,女253人,牲畜骡6匹、驴56匹、牛76头。

    1946年,盈村解放,解放后废除编村,盈村属磊上区。1950年盈村实行土地改革运动,1953年成立盈村乡。

    1958年6月盈村属霍汾县治,人民公社实行一大二公;1958年10月盈村属洪洞县治;1959年4月盈村乡属洪洞县盈村人民公社,公社办公设在“菩萨庙内”,下辖村委为宋家庄、盈村、东角、邢家要、武洼庄、戏上、古庄7个管理区;1961年5月盈村复归汾西县治。时至今日,盈村二百余户,千余口人,家电摩托家家普及,汽车百余辆。

    记者 王隰斌


     

责任编辑:付基恒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