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科技厅扶贫工作队在汾西县帮扶纪实

2019-08-11 09:10:33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夏顶烈日,冬冒严寒。他们放弃大城市的舒适生活,进驻大山深处,在省城和汾西乡村之间奔波;他们不能陪伴父母妻儿,却每天想方设法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他们就是省科技厅驻汾西县茶房村、后加楼村、圪台头村、和平村、大吉利村的扶贫工作队队员们。

  这5个村,总人口1731户5291人,贫困人口495户1382人。多年来,他们一直摆脱不了“贫困”的纠缠,穷山恶水,十年九旱,“翻身”是几代人的梦想。

  随着省科技厅扶贫工作队的进驻,这5个贫困村屡传福音。

  菌菇开出科技花

  智志帮扶,逐梦前行。省科技厅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经过多次走访、摸底,针对每个村的特点,利用科技优势,采用“科技人才撬动、科技项目支撑、特色产业带动”的精准扶贫模式,精准施策,让每个帮扶村有了持续发展的产业。

  茶房村是省科技厅帮扶村之一。这里是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村民多以种地为生。赵清刚是茶房村村民,为人实在又肯吃苦,几年前,就在村里搞食用菌种植,两座地沟式菇房,让他在村里过上了好光景。赵清刚也曾想过发展,可一来缺少资金、二来常遇技术瓶颈。

  这时候,穆光远来了。作为省科技厅派驻茶房村的“第一书记”,为帮助村里的食用菌产业早日走上正轨,穆光远与省农业大学食用菌中心的教授、老师及省科技厅农业专家一起出谋划策,在村里尝试使用粉碎玉米秸秆和牛粪来栽培双孢菇。在穆光远的精心指导下,赵清刚栽培双孢菇的试验取得成功,并展现出很大的示范价值:一方面解决了老百姓焚烧玉米秸秆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另一方面大大降低了栽培双孢菇菌床的成本,一举两得。现在已经发展了10座食用菌规模化种植大棚,成为菌料生产于一体的示范基地,年产双孢菇达10万公斤,双孢菇的销量更是供不应求。

  5月份,是茶房村年中分红的节点。这天,赵清刚一大早就去县城取了崭新的百元大钞,当贫困户拿到分红的那一刻,有人兴奋地落泪了,“路,要站着走,不能低着头穷一辈子。”……现在的赵清刚不仅是种植双孢菇的技术能手,还成为带动全村贫困户致富的带头人。

  茶房的食用菌火了。其他4个兄弟村更是不甘落后,后加楼村千亩玉露香梨树现在硕果累累;和平村黄粉虫养殖已成规模;大吉利村种植连翘达到6000余亩;圪台头村的木耳菌棒年产能力达20万棒。

  身怀绝技新农民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科技扶贫,直抵“造血”功能,功在长远。这是省科技厅扶贫的又一“妙招”。

  贫困户缺啥咱就补啥!细看5个帮扶村,支柱产业玉露香梨、食用菌、中药材、黄粉虫、杂粮、电商等培训,村民场场不落。培训已成常态化,他们多次组织村支两委、合作社、贫困户等赴外地考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增强造血功能,让农民成了身怀绝技的新型农民。

  这不,后加楼村的“第一书记”肖育雷就把这“妙招”用在玉露香梨产业上,“三入模式”(土地入股、资金入社、农民入园)兴产业、技术培训增才干、贴心关怀见真情,这一系列举措,实现了村民家门口就业,让贫困户成了手艺人。与此同时,后加楼村和茶房村两个玉露香梨园实施科技化管理:为改善土壤环境,从内蒙古拉回熟化羊粪;为保证梨品相,给梨套袋;为保障果实品质,采用物理杀虫等科技手段。

  “党的政策再好,不劳动,永远都要受穷。”如今,后加楼村依靠发展种植玉露香梨产业摘掉了贫困帽。贫困户陈银有学得一身绝技,当起了梨园好“管家”。他还经常外出指导梨园管理,年收入翻了番,日子越过越红火。

  因时制宜拔穷根

  特色产业是贫困地区脱贫的希望,和平村村民兰福平在工作队的帮扶下,养殖黄粉虫,他用粉皮养鸡,种鸡吃食的“革新”,使“黄粉虫”鸡蛋在蛋液的黏性、蛋黄的色泽及煎炒后的口感大有不同,成为人们争相购买的香饽饽。黄粉虫的养殖带动了和平镇75%的贫困户增收。在泽瑞农牧专业合作社里,贫困户张梅珍总是提前出现在厂棚,细心劳作。在她看来,产业的发展圆了她十多年的就业梦,更让她掌握了一门养殖技术,每月领了工钱,第一件事就是给孩子们买好吃的。她说:“咱要好好干,让娃们过上好生活。”

  省科技厅驻汾西县工作队队长宋黄俊说,帮扶工作队通过一村一队,一队3人,对实施的科技扶贫项目全程跟踪、全程服务。

  他们还通过联系农大、农科院等科研机构采取“技术+市场”的方式,促进科技扶贫和产业扶贫有机结合,为贫困地区不断提高造血功能,助其依靠科技富起来。

  一组组数据背后,是一个个科技扶贫的故事。如今,黄粉虫、玉露香梨、双孢菇等产业,是新兴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已出口欧洲的黄粉虫、玉露香梨产业成为汾西县新的支柱产业,双孢菇、木耳、中药材产业成新兴亮点。这五大产业不仅造福了这5个帮扶村,更辐射带动周边贫困村走向富裕。科技这把利剑正在汾西大地朝着贫困挥去。

  记者 祁欣

     

责任编辑:畅任杰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