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西县第二小学:“送教上门”的爱心接力

2019-11-06 08:53:01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在太原郊区一间不足四十平方米的出租屋里,摆放着一张双人床和一张单人床,我们的送教对象玲玲(化名)就躺在双人床上。她已经9岁了,可连最简单的坐立都无法做到,也不会说话,不会自己吃饭,生活完全不能自理……我们决定先针对孩子无抓握能力的特点,进行手部肌肉锻炼,希望通过反复训练能让孩子学会自己拿奶瓶喝奶。我们拉着孩子紧紧蜷缩的小手,一遍又一遍地练习握拳、伸直,并为她按压相关穴位。孩子虽然不会说话,但从眼神中能看到她内心想要表达的感激之情……”这是汾西县第二小学副校长赵九花10月17日送教回来后在日记本上写下的一段话。

  和往常一样,她把送教服内容如实记录在《汾西县特殊教育送教服务工作牌》上。三年多来,从陌生到熟悉,从同情到牵挂,她和同事们已经和这些孩子结下了不解之缘。

  送教 义不容辞的责任

  2017年7月,教育部等七部门下发了《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要求“以区县为单位,逐一核实未入学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数据。通过特教学校就读、普通学校随班就读、送教上门等多种方式,落实‘一人一案’,做好教育安置。”依据这一原则,汾西县教科局确定8名智力、肢体多重障碍学生为汾西二小的送教对象。

  汾西二小是一所普通的九轨制完全小学,老师们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却并非特殊教育专业出身。送教上门的对象中有的是重度残疾学生,有着复杂的教育和康复需求,这对老师们提出新的考验。

  关爱残疾儿童,用心托起折翼天使,这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本着这样的初心,校领导精选出16位具备康复训练、音乐治疗、心理辅导和语言专长的老师,经过多次培训后,进行了资源配置与重组,以“二对一”的形式参与到重度残疾学生送教活动中。

  送教上门的重点在“教”,而“教谁”“谁教”“教什么”“如何教”“教得如何”等等,都需要好好研究、实践、总结。为此,每位教师针对特殊学生的身心特点制订了详细的训练计划,不仅有文化知识的学习,还有体能康复、感觉统合训练和心理辅导。为了拉近与孩子的心理距离,他们还准备了零食与学习用品。

  初次送教,老师们不仅送来了重度残疾学生自理、动口和动手知识,还把党和政府关爱特殊儿童的政策带给了家长。一位家长感激地说:“你们把阳光带进了家里,我心里亮堂多了。以后我也要跟你们学习,承担起孩子教育和康复的责任。”

  送教 爱的触角无限延伸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全部奥妙在于爱孩子。对于残疾孩子来说,需要更多的爱——关心与尊重。

  鸽子(化名)是个智障儿童,性格古怪、言语行为偏激,特别是卫生习惯很不好。范佩俊和郭记平两位副校长每次送教都要给他洗头发、洗脸、洗脖子、洗胳膊洗手、剪指甲,直到把他捯饬得干干净净、清清爽爽。望着面目一新的孩子,范佩俊赞叹道:这样的你才更可爱啊!鸽子露出了开心的表情。

  柏燕芳和赵晋华老师送教的是脑瘫孩子晓惠(化名)。初次上门,晓惠并不理睬她们,给零食就一把抓过去吃,几乎没有语言交流。在一次送教语言康复“我要……”时,两位老师反复教学,晓惠终于说出了一句“我要喝水”,令老师们喜出望外。慢慢地,在她喝水时,会说“老师,你喝一口”,虽然表达得不是很清晰,但当老师用温柔的眼神注视、朝她微笑时,她就很开心。晓惠常常会问“老师,这是什么?”有时候也会说说她对一些事物的理解。此时,老师们会细心聆听,对她反反复复的追问、极微小的问题也给予耐心解答。

  都说亲密关系大于教育,老师们无微不至的关怀,打开了孩子们封闭的心门。他们欣喜地接纳了老师,接纳了老师给予的帮助,各项能力都有了提高。

  爱心 让送教永不止步

  每次送教回来后,老师们都会坐下来总结经验,依据孩子的康复及成长规律,完善相关细节,改进训练计划,以期取得更好效果。

  一帆(化名)幼时患病残疾,且因治疗受到惊吓得了自闭症,不与人交流,不表达自己的需求,生活不能自理。第一次送教上门,侯叶华与李保林两位老师看着孩子冷漠的表情、空洞的眼神,他们的心一下子缩紧了。让这个孩子写字、算题基本不可能,那就与家长一起对孩子进行康复训练吧。他们从发现孩子的兴趣点着眼,认识颜色、倾听音乐,一点点儿地对孩子进行引导。如今,孩子协调能力得到了一定改善,已经能感受到老师的关爱并给予回应。

  伊扬(化名)是一个高度肢残的学生,数学学得还不错。在一次送教中,师汾汾、郭宏峰老师想多教孩子点知识,于是他们就教孩子10以内的加减法。枯燥的用手指掰、直接的教学方式,孩子很难理解,效率也很低。经过反思后,两位老师改进了教学方法,开展了包括空间想象力、数数能力、数物能力、数字的意义等针对性训练,逐步引导他进行计算,再从借助笔算的加减法过渡到心算。实践证明,在他们的努力下,伊扬的空间想象力和数数能力大大提高了。

  这样的故事太多了。送教的老师还有李晓平、闫雪良、陈秀平、乔小星、邢英汝……这串闪亮的名字早已镌刻在家长们的心灵深处。

  转眼间,老师们已经在送教这条路上走过了三年,脚步已经延伸到临汾、太原。范佩俊说,送教上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然而送教之路依然漫长,这些孩子可能终生都需要我们,他们离不开我们,而爱也会让我们的“送教”无法止步……

  记者 景秀红 郭璞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