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历史像大江大河,有激流也有险滩,有弯道也有漩涡,给后人留下许多认知的空间和难解的谜团。《训蒙文》谁见过?于是有人就说《训蒙文》即《弟子规》。然而,竟然出土了《贾存仁墓志铭》,史书刊载了《余田懿行碑记》,贾存仁订正《弟子规》成了铁的事实。于是又有人说,贾存仁订正《训蒙文》只改了73个字,虽无理无据,却也是一道难题。然则,居然又发现了《训蒙文》手抄本,让两者有了比对的依据。这也说明历史自有公道,事实总会澄清。任何花言巧语也改变不了历史事实。正是由于这诸多谜团、诸多人事的纠结,所以,我在研究贾存仁与《弟子规》的课题中,也经历了由肤浅到深入的过程,对贾存仁的认识也是经过了由走近到贴近、由贴近到走进的三个阶段。我愿把这些认识过程,同大家一起分享。
贾存仁与《弟子规》(剪纸) 郑洪峨
尘封之谜 破茧化蝶
2010年,《钱文忠解读<弟子规>》一书中指出:“一位名叫贾存仁的先生对《训蒙文》加以修订,并且将它改名为《弟子规》。可惜,我们对贾存仁先生知之甚少。”说明虽知之甚少,但还是有据可查。山西师范大学仝建平教授在《贾存仁与<弟子规>成书考析》一文中指出“据光绪七年(1881年)津河广仁堂刊《弟子规》所载贺瑞麟之序,《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作者为清初绛州(今山西省运城市新绛县)李毓秀,后经活动于李毓秀稍后的平阳府浮山县贾存仁改订,并改名为《弟子规》,传世的版本为贾存仁改订本。”然而,此后的版本几乎一色清地署名李毓秀著。贾存仁这个堂堂正正订正《弟子规》的谦谦君子,被渐渐淡忘在历史的记忆中,成为尘封之谜。
历史往往有惊人的巧合。2008年浮山张庄铁厂扩建时占用了佐村西尖角的土地,在施工挖掘过程中,发现两通碑石。一通是《皇清处土原考儒学生员顕考顕亭府君暨配顕妣范太君顕继妣王太君合葬墓誌》,方形碑,长50mm,宽50mm,厚20mm。另一通是《皇清例赠文林郎辛卯副榜贾木斋先生暨配张孺人合葬墓志铭》,碑为长方形,长95mm,宽48mm,厚13mm。这两通碑认定是《贾皇宝墓誌》和《贾存仁墓志铭》。这一重要发现,为我们研究《弟子规》提供了可靠的文献史料,使尘封之谜水落石出,为贾存仁订正《弟子规》提供了有力的佐证,意义非常重大。
走近贾存仁 感知《弟子规》
2011年的秋天,浮山县三晋文化研究会委托我对贾存仁与《弟子规》作进一步的研究工作。接受任务后,我算是开始走近贾存仁,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探求。
当年11月29日,我在《临汾日报》和《今日浮山》上发表了题为《浮山籍历史先贤贾存仁》的文章,2012年又以县三晋文化研究会的名义,主编了《贾存仁与弟子规》一书。此后,相继在机关学校、社区农村、老年支部宣讲了贾存仁与《弟子规》计20余场次。尽管能力、水平有限,研究也是肤浅的,甚至不乏差错的地方,但总算为贾存仁正名,为《弟子规》呐喊出了一点力、尽了一些义务。
目前研究贾存仁与《弟子规》的文献资料,除出土的两通碑石外,还有浮山民国县志上刊载的《余田贾老先生懿行碑记》。这三则碑文比较全面系统地勾勒出贾存仁作为历史先贤的丰满形象。三则碑文都是历史名流墨迹,规格高、价值大。《余田懿行碑》是1785年乙巳进士洪洞范鹤年撰文,文字简洁,层次清晰,明确指出贾存仁订正《弟子规》以课童蒙的事实。《贾存仁墓志铭》乃赐进士出身即月刑部主事贾履中撰文;敕授文林郎前挑发江西知县署九江府同治前甲寅科解元贾云翀书写;赐进士出身翰林院庶吉士加一级任伯寅篆盖。碑文既参考了绛县张友奋先生为贾存仁身后撰写的誌铭,又参照了贾存仁生前好友李重远为其写的传记,全面、系统、真实地记述了贾存仁的生平事迹。《贾皇宝墓誌》是贾存仁先生于乾隆二十五年亲笔为其父撰写的碑文。所以,三则碑文都具有权威性和公信力。
孟母三迁,皆因环境。可知生活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多么重要。贾存仁,字木斋,号余田,浮山县张庄乡南佐村人。清雍正二年,他出生在佐村一个耕读世家,过着砚田笔耕的日子。“祖父贾祥凤,字桐雀,以吏侯选府经历司经历,平生慷慨重义,有古鲁仲连之风。”“志绍先业以诗书勖子孙,自是砚田笔耕”。其父贾皇宝,字献廷,有声黉序。“为人严毅方正,以古道自励,喜读书,无油则以线香代之,终身不倦。”父辈的好学精神以及为人仗义的作风,对贾存仁的成长起了重要作用,使他从小就接受到儒家思想的熏陶,亲仁而好学,树立了治学报国的远大理想。
他年八岁,奉孝亲。母病床,十五春。跪奉母,洗涤器。母不食,亦不食,颜愉若,偏娱乐。弟苦读,竟弗廖。痛之深,思之切。过忌日,咽不止。次子甫,命为嗣。贾存仁从八岁起,就懂得行孝道,担负起了侍奉病母十五年的重担。并且友爱兄弟,爱护备至。这种亲为的孝德行为,为他创作《弟子规》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基础,积累了行孝的丰富经验。援后学,殷不倦。友兄弟,切偲朋。卒丑年,掌书院。淡功名,授学业。他虽是饱学之士,但一生甘为人梯,以研习学问、教授弟子为职业,“居贫而不怨,守正而不阿。”谦逊而礼让,端庄而威严。这种清静如水,安贫乐道的耕读生活、儒家风范,为他创作《弟子规》铺平了立规的依据,成了榜样的力量、精神上的财富,顺应了时代的要求,成了中国知识界的有特殊贡献的爱国志士。
“学海无涯苦作舟,书山有路勤为径。”先生的严谨治学态度,永远成为后学的镜子。他生而颖悟,有至性读书,务求根底。尝寝食于宋五子及诸理学书。自《华严指南·皇极经世》而下,数十种胥淹通。会通治礼,抱疾披览。礼用明晰,敷陈凄切。他那种“一息尚存,研究学问不容少懈”的存仁精神,永远是后人学习的楷模。这种精神也是他心志满满地订正《弟子规》的强大推动力。
贾存仁的重大历史贡献有二:其一是厘定一书一规两经典,其中无不闪耀着中国智慧和华夏文明。一书即《四库全书》,一规即《弟子规》。二者孰轻孰重,可等量齐观。《弟子规》虽是小册子,1080字,360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但它易记易背推广,充满大智慧、正能量。
《四库全书》以库为分类标准,浩瀚如海,集中了中国高级知识分子的聪明才智。《四库全书》“太史领修,有冯氏易属先生秉笔书,上无驳议。都下为人文渊薮,戴东原太史号一时鸿博,每与先生谈移晷不倦,盖戴之长者博洽,而先生每有所得则能味其奥,故为所许也。”先生能得到大儒戴东原的赞许和赏识是何等的不易啊!理所当然,贾存仁亦可称为那时中国民间隐居的浮山县鸿博和大儒。
贾存仁先生的第二大贡献,是他对韵律学方面的卓越贡献,推动了中国韵学学科的发展,现在这些书仍然成为中国大学韵律学必不可少的教科书。他中年讲授韵学,著有《韵诗考源》《等韵精要》《音汇》三书。他一生就是一位教书先生,韵学是他立身之本、精神的食粮,也是他成就《弟子规》的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有了行孝的体会,有了渊博的知识,有了韵学的功力,为他驾驭《训蒙文》、订正《弟子规》,无疑是如虎添翼、如凤展翅,虎虎生风,熠熠生辉。他第一次在《弟子规》中制订了做人标准,推动了中国社会文明进程。
1771年,先生家居,全身心地投入到经世之学的研究工作,并计划订成一书,以征求社会贤达的意见。他希望这些著述能有益于社会的长治久安,能发挥一定的实用价值,而终因体力不支未能完成,于1785年辞世,享年61岁。先生这种崇高的理想和宏伟的蓝图,全部蕴藏在他的心中和笔下。倘若先生地下有知,应该为中国同胞热学《弟子规》、共建和谐社会之举感到欣慰和骄傲。(作者系浮山县三晋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盖延敏
责任编辑:张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