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从西安行至临汾,再从临汾市区驶向浮山县,最后到达浮山县华润盈风岭风电场。他们看到的是风能发电的高科技,听到的是发电方式的转变,看到的是清洁能源、保护环境的具体行动和做法。8月7日,这支由长安大学地测学院8名师生组成的暑期社会实践队,在我市开展了“绿水青山·寻梦临汾”活动,来探寻能源革命背景下的临汾新模式。
早8时,太阳高高挂起,气温还不算高,但仍闷热。地球物理专业的李毓旻随手拿出一支地温计测量,地表温度显示36摄氏度,他将测量结果记录到调查本上。实践队一行出发了,车窗外蓝天白云如影随形,山脉由远及近高低起伏。他们吸吮着植被散发出的天然氧气,沿着崎岖、颠簸的山路,经历了过山车般的惊险后,抵达目的地。
“您好!我们是来自长安大学地测学院的师生,经共青团临汾市委和临汾市能源局推荐,来实地调研该风电场如何做到清洁能源、造福一方百姓的实际做法。” 刚到浮山县华润盈风岭风电场,带队教师杨雪菲就向风电场站长刘志强介绍说。
刘志强已等候多时,他想招呼大家休息,可实践队顾不上旅途劳顿,当下便投入到调研行动中。
“这就是传说中的风能‘电车’吗?”第一次见到“风车”,实践队队长窦新玉忍不住问道。“是呀!”刘志强笑着回答。“这么大的风车,这样小的风,‘风车’发的电够用吗?”窦新玉是实践队唯一的临汾籍人,他看到风车缓缓转动不解地问。“八月的临汾是风电行业的‘小风天’,到了秋冬季才是‘大风天’,也就是风力高于六级以上时,风能资源最利于发电。而‘小风天’是我们的最忙季,所有风机、系统要趁此时检修、维护,最远的风机甚至到了吉县山顶。最忙季,除了两位工程师在监控室留守,其余工作人员均在外忙碌。”刘志强正说着,“滴、滴、滴”,不远处传来汽车鸣笛声,“这是工程师郭鑫从山顶维修风机回来了。”
“风电场怎样做到减少污染呢?”队员王程眨巴着双眼,提出大家最关心的问题。“‘小风天’时,风机叶片不会全部打开,这时的风电只能是对煤电的补充。到了‘大风天’,风力发出的电不可小觑,这时就可减少使用煤电而产生的污染。”总工程师黄斌回答道。“该风电场自2016年开始运营,初衷就是建设山西省最大的风电场,其间花巨资购置了风电设备,现在‘小风天’时已经做到有效减少发电用煤3.26万吨,‘大风天’时直接由煤电升级为风电,大大减少了污染,保护了环境。”队员们边听边记,在窦新玉整齐的记录本上,多出几个圆圈和三角形。他手指圈点处说,圆圈是问题,三角形是答案。
去看风机的路上,队员们激动地讨论着这些远远近近的“风车”,一番颠簸后“风车”现于眼前,它宛如健壮的巨人,耸立山巅。此时,队员们察觉到风机上方突然发出“嗡嗡声”,吓得他们连连后退。黄斌不紧不慢地说,这是它在寻找方向自动对准 ,一旦感应到能带动风机的风速后,就对准成功了。看着开始慢慢转动的风机叶片,队员们兴奋了,没想到自动化技术已运用到这种程度。太阳下山时,他们挥手告别,此时,一名工程师全副武装起来,登上风机开始进行检修……
实地调研结束后,队员们将所见所闻所感一一记录在本子上:此次参观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浮山县率先推行新能源转型,无疑是建设美丽临汾的一项重要举措。这群“风电人”托起了山区光明,守护着绿水青山,他们坚守岗位、爱国敬业、任劳任怨,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记者 郭秀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