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山县刘凯:笔画人生新天地

2019-11-13 09:15:55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一支“神笔”,两种色彩,却能描绘万千精妙。多年以来,“诸葛清嘉”和他的圆珠笔画、钢笔画火爆网络,被众多网友奉为“大神”,得到诸多重量级媒体关注和报道。他就是来自浮山县诸葛村的刘凯。

  日前,浮山县东陈村“古村新韵”摄影展暨刘凯钢笔圆珠笔画展惊艳亮相市群艺馆。卸去网络带来的神秘感,刘凯的作品第一次以“实体”的形式展出。毫无疑问,家乡人民再一次被他精湛的绘画技艺所震撼,留下阵阵惊叹。

  “我见过这幅画, 原来它出自你之手……”展厅之中,这样的声音不绝于耳,频繁被“认出”的一幅幅圆珠笔画正是刘凯早年走红的作品——蓝和白两种色调,勾勒出各种各样美妙的画面,无论是风景名胜,还是人物肖像都惟妙惟肖。

  为何走上这条“非主流”的绘画之路?刘凯笑称,是源于“虚荣心”作祟。上高中时,他曾短暂接触过美术,虽未坚持下去,但对绘画的兴趣从未消退。2009年,他高中毕业后外出打工,常常用圆珠笔涂鸦以打发闲暇时光。同时惊喜地发现,用圆珠笔搞创作是一件很特别、很酷的事情。

  本是无心插柳,刘凯却“走火入魔”,甚至辞职返乡,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专心玩起了这个“洋玩意”。从“胡涂乱抹”到“可以见人”,6年时光已匆匆而逝。他道出其中的艰辛:“圆珠笔的可控性远不如铅笔,作画时必须要一笔到位,且不可修改。我通过反反复复的失败摸索出心得,同时向圈子里的朋友讨教,努力提高自己的绘画精准度。”

  2013年,《历史一隅》《千古绝唱》《哀泣》等圆珠笔画作走红网络, “诸葛清嘉”这个名字开始进入大众视野。刘凯解释道:“我们村里有个元代道观,名叫清微观,观中的明万历年间石碑上刻有 ‘有浮山之邑,郢之北十里有诸葛村者,以复姓诸葛世居于此故名焉’。这个村名不是来自大名鼎鼎的诸葛亮,而且源于三国时期的另一个诸葛——魏国将领诸葛诞。我的笔名便以诸葛为姓,‘清嘉’则出自柳永的词——‘重湖叠巘清嘉’。”

  刘凯的画作落款皆为“清嘉”,这象征纯净与美好,同时也是他的追求与向往。步出“蓝与白”,走向“黑与白”,他用世间最朴素的色彩幻化出一个静谧的花园、一个诗意的世界,就如同自己的内心,率真随性又简单纯粹。

  “接触钢笔画后,让我感到‘抽去虚幻,一切皆在黑白之间’,使我情不自禁地迷上了‘黑白世界’。创作时,我会抱着独立的态度去思考,不会依附于某个具体场景。”平日里习惯了安安静静独自作画,此时被人群簇拥着的刘凯有些不自在。但是,一谈到钟情的绘画时,他立马从腼腆害羞变得滔滔不绝。

  一支钢笔,两种色彩,为刘凯的创作注入更多可能性。他从不拾人牙慧,抬手起笔遵循本心,凭借对自然的领悟来传达某种理念和情感。近年来,他独爱中国古建筑及雕塑的古朴与厚重,时常外出采风、积累素材,再进行架空场景、架空思维的创作,画风也从纯粹写实过渡到介于虚幻,突出朦胧感或缥缈感,从此次展出的钢笔画作品可窥见一斑。

  其中,一幅名为《冥冥之中》的画作吸引了诸多观者。只见,黑暗之中,一只手去触碰一炳烛光。虽然蜡烛是那样不起眼,光芒是如此微弱,但火苗却坚定、毫不动摇地持续燃烧。正如刘凯迷茫无措之时,是圆珠笔画、钢笔画为他指引着前行的方向,给予他披荆斩棘的勇气,开创另一种人生、道路。

  这些年来,除了吃饭、睡觉,刘凯将所有精力都投放在绘画之中。一幅幅“神作”在网络大放异彩,“诸葛清嘉”这个名字越来越响亮。面对纷至沓来的诸多重量级媒体,他这样说:“多少次,总有人在我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善意地拍我肩膀。”

  首次举办个展,刘凯又一次被拍了肩膀,是肯定也是鼓励。令人遗憾的是,他的得意之作《杳冥》因其他原因未“现身”展览。根据他留存的图片细细品味,画中主体是一座阁楼,楼体雄浑稳重,矗立在旷野之中。四围游气似云似雾,若有还无。台基正中有拱门连通,前立一人,做远望状。天空高处,飞鸟群飞而过。

  画中阁楼“脱胎”于临汾鼓楼,台基上的“东临雷霍”是原字未作修改。在他看来:“鼓楼是临汾父老引以为荣的标志性建筑,我想通过另一种形式来展现她的美、她的了不起,让大家看到一个与众不同的临汾。在处理背景时,我以墨晕染,有浓有淡,类厚云薄雾。最下处仿佛云破而流光,我的梦想愈发坚定。我想走遍山西、画遍山西,把星散在山西民间的古建筑都好好画一画,这不只是说好听的,而是我发自内心地喜欢这些东西。”

  本报记者

     

责任编辑:畅任杰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