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李逢华,1948年10月出生,1986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担任过16年浮山县响水河镇东陈村“两委”主干。虽然早已离开工作岗位,他依然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坚守初心和使命,怀着对党对人民真挚的情感,满腔热忱地积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曾被评为临汾市模范共产党员、市县两级道德模范。
宣讲政策:写诗弘扬正能量
多年来,李逢华勤奋好学,积极参加党的组织生活,自觉加强思想锻炼,注重从电视、手机以及报纸杂志上了解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
2016年起,李逢华以一名老党员老干部的拳拳之心编写了许多快板、诗句,广泛宣传党的方针政策。
作为一名从村党支部书记任上退下来的老同志,李逢华时刻关注着村里的发展,他对继任的四任党支部书记齐心协力为村里谋发展的现状十分欣慰,特意写诗《夸书记》:“水泥路,宽又平,路旁也把路灯安。街道平,排房新,行人车辆数不清。不管早晨和黄昏,城市乡村难区分。”他的认可对年轻人是极大的鼓励。
主题教育开展以后,他又编了一段:“党的理想和目标,共产主义是最高。党的宗旨莫忘了,为人民服务要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前进方得始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党的纪律牢记心中。规矩纪律从我做起,全体党员向中央看齐。党章党规认真学习,做合格党员坚定不移。”以此激励自己,督促他人。
义务导游:发挥余热赞家乡
东陈村古为出入县境的通道,古有“尧王山下古村落,耕读传家秀才村”的流传,人杰地灵,物阜财丰,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和众多的古老建筑,很多外地游客前来参观游览,领略晋商文化和李氏家族文化的底蕴。但是,面对一座座沉默的古宅院,他们却一脸茫然。
为了更好地宣传家乡,李逢华多方查阅资料,挖掘东陈村故事,整理东陈村历史,刻苦钻研古代建筑、雕刻、石碑、古训,翻散了《临汾市志》《浮山县志》《浮山民间故事集》,在每页都记满了笔记。
经过几年的学习、钻研,他对东陈村的明清宅院、门楼影壁、祖训家训了如指掌,他带有方言的独特讲解,让东陈古村落的几十处古建筑,上百处遗迹得以更远的传扬,为发展村里的旅游经济起到积极的作用。尤其是他以忠孝勤俭、立志守成、家庭伦理等为内容进行的家风家教、勤政廉洁讲解,每每让游客受益匪浅。
为了更好地服务游客,他将自己的联系方式公布于村内新街旧巷,随叫随到,不计报酬免费为前来观光的游客解说古村落的故事、古文化内涵、古建筑的格局风貌及历史名人的故事,“我希望东陈古村落能成为一个民俗博物馆,被历史铭记。”
乐于奉献:扶贫帮困暖人心
东陈村村民李德仁患有智力残疾,为了让他能够维持基本生活,村里给他家安装了光伏发电板,电力部门每个月会将500元左右的电费补贴打到他的卡里,而每次都是李逢华骑摩托车带他到镇上取钱。
村党支部书记温金锋说:“多年来,李逢华把李德仁及其瘫痪的父亲当作自己的亲人,不厌其烦地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并在其父亲去世后,协助村‘两委’安排好后事。”
已过七旬的李逢华,坚持为党为人民做着力所能及的事情。村里修路时义务看工地两个月,不但不要报酬,还动员全家及侄儿捐款两万余元;修桥时冒雨看护桥基;为打机井的工人送棉衣棉帽;每天推上小车往5里外的工地为建铁塔的工人送水送饭;下雨天给外地来做生意的小商贩提供食宿方便;经常帮助贫困户、五保户、低保户、残疾人,急人所急,帮人所困。
李逢华在日常生活中所做的点点滴滴,村里人都看在眼里,提到他的名字,不少人都会竖起大拇指:“不愧是一名共产党员。”李逢华说,他对党员的理解就是“时时刻刻为人民服务”,这也是他入党的初心。
记者 韩晓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