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县司法局 构建“法德并举”新机制 开创法治建设新局面

2014-06-24 07:18: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通讯员 邢晓华)为更好地发挥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全县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六五”普法规划实施以来,古县司法局坚持以人为本、面向群众,力求突破,探索建立了“法德并举”新机制,即法制教育与德育教育相融合,依法治县与以德治县共推进,取得了明显效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注重发挥职能优势,积极推进“法德并举”工作,为在全社会形成“重法厚德,法德并举”的新风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法律六进”活动中融入道德教育,提升重点对象的法治意识和道德素质。一是开展“依法治县、以德兴县”为主题的“法德进机关”活动,加强与履行职责相关的法律法规和以忠于职守、廉洁奉公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共进”,着力提升领导干部及公务人员的法律素质和道德修养。强化机关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制度建设,坚持公务人员年度普法考试制度,建立网上普法考试系统,举办了全县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等专题讲座。二是开展“依法治村、以德兴家”为主题的“法德进乡村”活动,大力实施乡村法德教育“六个一”工程:即建立法德宣传一条街,制定一部完善的村规民约,每年举办一场法德文艺演出或利用乡村电影播放流动车放映影片,每年开展一次法德模范评选,每个村聘请一名法德顾问,每个家庭培养一个“法德明白人”,在全县农村广泛开展“好媳妇”、“好婆婆”及“五好”家庭评选,引导广大群众孝老爱亲、依法办事、理性维权。三是开展“依法治县、以德兴居”为主题的“法德进社区”活动,加强社区法制宣传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四是开展“依法治校、以德立校”为主题的“法德进学校”活动,将法德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学计划,实现教育计划、师资、课时、教材、考核、经费“六落实”,建立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全县中小学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道德讲师覆盖率达100%。五是开展“依法治企、以德立企”为主题的“法德进企业”活动,组织法德教育进企业、进单位、进市场、进中介组织,引导干部职工认真学习与本部门本行业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做到爱岗敬业、诚实守信、规范服务。

打造“三个品牌”,增强法德教育的社会影响力和渗透力。一是设立法制道德大讲堂。今年在古县司法局设立“法制道德大讲堂”,每周邀请道德模范、专家授课,目前该讲堂已举办8场次,受教育干部、群众达500余人次。同时利用普法学校、电子显示屏、农村大喇叭广播等,设立因地制宜的“法德讲堂”,普及法律知识,开展道德教育。目前,全县刷写传统文化道德标语150余条,利用城市公交亭设置固定宣传栏30余块,发放《弟子规》等传统文化教育书籍20000余册。二是打造法德文化主题公园(广场),在全县范围巩固完善法德宣传街、社区宣传栏、文化大院等传统宣传阵地的基础上,建成法治文化基地16个,80%以上乡村(社区)设有法治文化大院、法治图书室,不断扩大法德教育的社会影响。县普法办在全县农村刷写浅显易懂的道德教育标语300余条。三是开展法德并举“主题”宣传月活动,与每年的“12·4”法制宣传日结合将每年12月份定为全县“法德并举”活动主题宣传月,通过加强媒体宣传、发送法德教育短信、开展主题实践活动、组织法德文艺演出等活动,吸引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法德并举”活动。

坚持“四个结合”,增强法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一是与部门业务工作相结合,积极开展面向系统、行业和社会的法德教育活动,切实增强“法德并举”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引导各部门、各行业在普法宣传的同时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道德基本规范、市民公约、志愿服务以及各类道德模范典型事迹,把道德教化和法治精神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二是与法治文化建设相结合,通过创作具有地方特色的法德教育歌谣、戏剧、影视作品等,彰显法治文化特色,促进法治文化发展繁荣,提高法治文化的引导力。三是与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相结合,充分利用“12·4”全国法制宣传日、“3·15”消费者权益保护、“土地日”等主题节日,开展以法律法规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宣传教育活动,扩大“法德并举”活动的社会影响。四是与司法行政职能业务人民调解、法律服务、安置帮教、法律援助和社区矫正工作相结合,不断提高业务质量和水平,针对安置帮教对象、社区矫正对象及看守所在押人员,开展传统文化讲座,在对他们加强教育矫正和监督管理的同时,每月组织他们观看一次传统文化教育光盘,深入其家庭送法律、送政策、送温暖,了解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生产生活情况,解决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走出生活阴影,尽快融入社会,为创建平安、法治、和谐古县营造了浓厚的社会氛围。

     

责任编辑:杨洋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