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时节,记者驱车前往位于太岳山南麓的古县,连绵不断的山脉笼罩着蜿蜒曲折的道路,山上黄红相间的树叶随风摇曳,仿佛为古县披上了一身华丽的秋装。2013年古县启动实施片区扶贫开发核桃生产建设项目,项目涉及7个乡镇48个行政村,其中贫困村38个、贫困户5079户、16839人,古县按照“栽管并举、育加协同、品牌引领、产业振兴”的思路,着力从核桃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区配水、土地综合开发建设,龙头企业建设,培训工程建设四个方面,加快核桃产业发展。
张才村位于古县岳阳镇东部,是一个纯农业村,去年以前大部分村民靠种植玉米、小麦为生,年人均收入仅1500元,是一个典型的贫困村。走进该村的田间地头,记者看到整齐排列的核桃树周围被长势繁茂的红辣椒包围着,成片的红辣椒挂满枝头,甚是喜人。正在采摘辣椒的张俊萍告诉记者:“你看到的这些核桃树苗都是去年才栽的,三年以后才挂果,为了弥补这三年的经济损失,县上积极引导我们在核桃地种植红辣椒等这些林下经济作物,既不影响核桃树生长,还能增加收入。”
该村村委会主任胡双印望着成片的红辣椒喜上眉梢,他说:“从今年的辣椒收成看,我们村实现了片区开发项目实施一年的首个开门‘红’,今年我们村的红辣椒种植面积是100亩,按每亩地产干辣椒350公斤,每公斤16元来算,每亩地毛收入就能达到5600元,这比种玉米划算多了,每亩地平均增加5000元的收入,我们计划明年再增加200亩的红辣椒种植面积。去年我们村新栽植核桃树1300亩、3.9万株,现在村人均200株,虽然现在没啥经济效益,但到了5年以后的盛果期,按最小产量算,每株产5公斤干果,年人均收入就能达到2万元。”
长期以来,玉米是古县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农民种植玉米的传统观念短期内改变很难。针对长久以来存在的“林粮矛盾”问题,古县积极尝试,深入探索,引导农户采取“林药间作”“林菜间作”等模式林下种植低秆农作物,并给予政策优惠和资金补贴。
在南垣乡祁寨村,记者看到一台台拖拉机正在核桃地里紧张忙碌着,村民吴金吉告诉记者:“我们村现在搞林药间作,你看到的这些拖拉机正是为明年种板蓝做准备。我家去年栽植核桃树苗22亩,树苗、浇水、打坑、栽苗、化肥等各项费用都是县财政补贴,政府每年每亩地补贴100元,补贴两年,要不是政府这笔钱我家就不敢种植这么多核桃树,更谈不上林药间作了。”
山西桃园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坐落于岳阳镇五马村,走进公司的大门,记者看到高大的厂房和整洁明亮的办公楼依山而建,错落有致的铺展开来。在加工车间,记者看到一台台先进的生产设备填满了空旷的厂房,核桃油生产车间、核桃油灌装车间、核桃露、果汁生产车间等加工车间规划合理、布局有致。
在高大的厂房内,该公司负责人南红强告诉记者:“目前,我们公司建有核桃油生产线、核桃蛋白饮料、果汁饮料生产线、桶装水生产线、瓶装饮料生产线各一条,凭借多年的生产经营经验、精良的加工技术,现已发展成为一家集核桃深加工、销售为一体的龙头企业,我们公司已成为省级扶贫龙头企业、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回想创业时的艰难,南红强感慨万千:“我们今天能够取得如此大的成就,与政府的扶持力度是分不开的,是政府的扶贫资金在我们发展最关键、资金运转最困难的时候帮了我们一个大忙,这台正在调试的设备就是我们今年用扶贫款新购置的年产500吨的核桃粉加工设备。”
在谈及下一步的打算时,该厂的负责人南红强信心十足,他说:“在整个项目建设完成后,我们公司加工能力扩大,可增加核桃加工生产核桃油和核桃粉两种产品,年加工核桃原料可达5000吨,年生产核桃精油800吨、核桃粉1500吨,项目正常年实现销售收入2.2亿元,吸收农村劳动力100余人,同时还可辐射带动周边2000余户农民从事种植业,直接或间接增加农民收入550万元以上。”
通过片区扶贫开发项目的实施,古县建设标准化核桃示范园3万亩、99万株,新建机耕路4.11公里,新建人字闸工程2处、排灌站3座,打旱井50眼,中低产田改造4600亩,推广旱作农业1670亩,培训乡村干部、农村致富带头人、农民实用技术4000人次,举办核桃技术培训班7期。同时,扶持山西桃源生物制品责任有限公司扩大生产经营,进行核桃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实现项目区农户稳定增收。多年来,古县共发展核桃经济林26万亩、780万株,农村户户栽核桃,农民人均过百株,核桃年产量约为3900万公斤,产值过亿元,农民人均增收1500余元,核桃已成为促进该县转型跨越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记者 范韶华 董枭
责任编辑:柏东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