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陈华
2004年,古县岳阳镇张才村村民张玉贵,在自家的土窑洞里办起了图书屋。10年来,他助人为乐,默默奉献,坚守执着,不仅给十里八乡的农民提供了丰盛的文化大餐,而且为社会传递出巨大的正能量。
1949年5月,张玉贵出生在张才村红南庄的一个农民家庭。爷爷读过私塾,识字虽然不多,但经常能给人们讲一些趣味故事;父母亲因为没有文化,曾吃过不少苦头。因此,父辈时常叮咛他要好好学习,长大要有出息。儿时的他刻苦钻研,勤奋好学,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1962年,张玉贵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岳阳中学。期间,他在一次上体育课时不慎将腿摔伤,当时因家境贫寒,没钱住院诊治,休学回家依靠村医用土方慢慢治疗。当病愈返校后所学课程已全部拉下了,唯独语文课在梁新年老师的耐心辅导下,总算是赶上去了。从此,他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1965年他毕业回村后,起初经大队推荐、公社同意担任了民兵连长。白天参加集体生产劳动,晚上在煤油灯下看书学习,经常给大队起草工作计划、总结,为宣传队编 写演唱节目,有时还给村里的红白喜事编写对联,成为远近闻名的“笔杆子”。
1986年,该县文化局抽调了唯一是农民身份的张玉贵配合文化馆工作人员搞三套集成(即收集民间故事、谚语、歌谣)。
在两年的工作中,他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几乎跑遍了全县10个乡镇的大部分村庄,走访了许多老教师、老干部、老医生、老农民、老艺人,收集整理民间谚语3828条,42000余字,出色地完成了此项任务。他感慨地说:“通过搞‘三套集成’,不仅使我学到了更多知识,增长了才干,磨炼了意志,而且使我增强了搜集书籍的恒心,更加坚定了续编顺口溜和打油诗的信心。”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他编写整理了快板书、顺口溜等2000余篇。
几十年来,张玉贵收藏书籍近乎痴迷,一有空闲就到处搜集,足迹踏遍了全县的山山水水。不会骑自行车的他,全凭肩扛手抱。在淘书的过程中,他饱尝了许多艰辛和痛苦。一些人说他“脑子有病”,还有的说“你又不挣一分钱,干的那图啥?”可是,他不改初衷,一个念头要做下去。有一次,他去邻村的一孔破窑洞里搜集旧书时,一脚踩住了一条钻在杂草丛中的毒蛇,幸好那天下着雨,他穿得是高筒雨鞋,方才免遭伤害。就这样,张玉贵不畏艰辛,年复一年,坚持不懈地搜集各种图书。看着藏书一年比一年多起来,他又萌生出办个“图书室”的想法。
2004年一次偶然机会,张玉贵遇见了该县图书馆负责人,他把想法告诉了她:“现在农民物质生活一天天好起来了,吃穿不愁,但精神文化生活十分贫乏,许多农民种地、搞养殖缺乏科技知识,娃娃们放学后到处疯狂贪玩,我想把积攒多年的存书拿出来,让他们抽空看看,增长点知识。”他的这一想法当即得到图书馆负责人的支持。
时隔不久,图书馆负责人陪同该县文化局领导特意为他送来了一些图书和几个书架。于是,他腾出了一孔土窑洞,把所有的藏书全部摆上去,为书屋“开张”做好了准备。当年6月份,该县委宣传部、文体局为书屋赠送了“金玉书庄”牌匾。之后,全村的男女老少前来看书、借书的络绎不绝。
“金玉书庄”创办10年来,不仅丰富了农村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为当地农民朋友们带来了很多的实惠。截至目前,该书庄藏书已达10000余册,前来看书、借书的达万余人次。该村老支部书记宋纯礼在评语登记簿这样写道:“金玉书庄里的书,就是张玉贵给我们请来的最好的专家。有了这些书,我们自己就可以解决农业生产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把自己的农田种好,把各种农副产品卖到市场,赚到很多的钱。”知识改变命运,书屋点燃希望。青树垣养羊专业户赵怀荣、本村养兔专业户乔樑,还有不少种植蔬菜、药材等农户,他们依靠科学管理,都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如今,得益于“金玉书庄”的张才村呈现出了“三少三多”的新局面。(即喝酒赌钱的人少了,读书看报的多了;闲聊闲逛的人少了,学技术会赚钱的人多了;邻里之间吵架的少了,助人为乐的好人好事多了)。成为了该县发展“一村一品”经济的“红旗村”,令周边许多村民刮目相看。
无私奉献担道义,助人为乐美名扬。张玉贵凭着自身的赤诚,秉承着坚定的信念,由一个“读书迷”成为“土秀才”,进而办起了“金玉书庄”。他先后获得市“民办文化先进个人”、市“十佳文化工作者”,省“优秀农家书屋管理员”“全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首届全国“书香之家”等荣誉称号。
责任编辑: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