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为至宝德做良田

――古县退休教师卫乃忠的故事

2015-04-15 08:15:28 来源:临汾新闻网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他把毕生的精力都投入到了教育文化事业中,退休后,他没有清闲,而是满腔热情地办起了“家庭书屋”,为大家提供精神粮食。他就是古县教育界德高望重的老教师――卫乃忠。
    卫乃忠,生于1941年2月,1961年8月中师毕业后参加教育工作,先后在旧县、下冶、一中、岳阳、进修校等中小学任教,至1996年退休,他在教育战线服务35年。
    1982年9月卫乃忠到岳阳中学任教导主任,兼代初三政治课,当时,考试制度刚刚恢复,教学秩序初步好转,优良传统得以发扬,国家正贯彻执行《教师道德规范》。卫乃忠将它做成版面,陈列在墙上,组织教师贯彻执行,并以此开展评教评学活动。经过一段时间实践,学校里勤学上进之风蔚然形成,工作也变得井然有序。1983年冬季,地区组织的中学检查团入校检查,对岳阳中学给予很高的评价,并赞扬卫乃忠:“教导主任特别能干……”功夫不负有心人,1984年中考,岳阳中学四科总分获全县第一,五科及格率超地区水平,卫乃忠所代的政治课,人均分数达61.8分,及格率达62.7%,比县上平均水平高出40分,比地区平均水平高14.7分,为学校争得地区行署颁发的锦旗一面。1984年11月,县教育局派专人到岳阳中学整理经验材料,并号召全县各校向岳阳中学学习。
    “老有所用,老有所为”,1996年,卫乃忠退休,但他并没有让自己闲下来。
    下一代的教育问题是他最关心的。他常说,精神上的关怀,一个关爱的眼神、一个灿烂的微笑、一个爱抚的动作,都会产生出无穷的力量。发现孙辈们学习不刻苦,不认真做作业,于是,卫乃忠就把孩子领到玉茭地,让他们锄玉茭。当孩子累得气喘吁吁、满头大汗时,他就趁机教育说:“这一亩玉茭成千上万株,爷爷要把它一苗一苗都锄完,不锄就打不下粮食。你们学习也是一样,每道题千遍万遍,都得做完,不做就学不下知识,这就叫‘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先后在一些中小学代过课,义务给家乡小学和幼儿园当校外辅导员,教孩子们唱歌、学乐器,用艺术滋养他们的心灵。
    退休后,他仍然笔耕不辍,为时代而歌,创作了《乡村巨变》《县城新貌》《三合牡丹冠天下》《沧桑祖国六十年》《九十华诞颂党恩》《热情宣传十八大》等作品。他先后参加了“临汾市曲艺协会”、“古县三晋文化研究会”、古县老干部文艺队和民间鼓乐队,经常编编写写,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歌颂改革开放的丰功伟绩。他还利用红白喜事和群众集会活动,在会场、餐厅、街道、广场、牡丹园、延庆观为群众表演快板和说唱,    受到社会的广泛赞誉。
    当看到社会上许多人沉迷于麻将、青少年迷恋网络游戏时,卫乃忠坐不住了,他决心开办家庭书屋,吸引人们来读书。家庭书屋办起后,小院立刻就沸腾了,男女老少争相观看。为此,他还编了一段快板:家庭办起图书屋,文化生活更丰富;琴棋书画样样有,读书娱乐两兼顾;朋友来到图书屋,竖起拇指齐拥护……书香家庭人关注,文明路上大跨步。图书屋里除了书籍以外,还增置了电子琴、二胡、竹板等乐器,他还给人们弹琴、唱歌、表演,令周围群众赞不绝口。
    卫乃忠住在一个小山村,距村级公路一里开外,多年来,村里人口越来越少,小道荆棘丛生,交通不畅,为了让村里人通行方便,他花了半个月时间,每天坚持修路,终于将荒芜小路变成了宽阔大道。有人说:“修它干啥,又不是你一个人走。”他说:“与人方便,自己方便”。
    30余年来,卫乃忠在教育事业全心全意奉献,生活上乐善好施,用一件件平凡的善举为社会注入了巨大的正能量。陈华    


     

责任编辑:刘静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