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一个个贫困村华丽蜕变,一个个产业项目建设如火如荼,村庄焕发生机,村民脸上满满的笑容……近年来,古县永乐乡下足“绣花”功夫,坚持新发展理念,以党建为龙头,以“强基础、调产业、重民生、补短板、创特色”为重点,把脱贫攻坚作为经济发展的头等大事,把小城镇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把特色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精准滴灌,谋好发展路径
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永乐乡完善攻坚体系,明确主攻方向,迅速成立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任组长,党委副书记、政府乡长任副组长,各班子成员、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班子成员为直接责任人的脱贫攻坚队伍,针对“易地扶贫搬迁、产业扶贫、档案整理、驻村帮扶”等重点工作进行专题培训、专题推进,进一步细化目标,落实责任,确保脱贫攻坚各项工作落地见效。
脱贫路径在于“精准”,该乡通过广泛宣传明确“贫”的具体标准,准确建档立卡摸准“贫”的基础数量,实施精准管理建立“贫”的动态机制。同时,成立乡贫困退出验收工作小组,先后对草峪村、松树坡村的“十三项退出指标”进行验收,并对全乡各村拟退出的贫困户进行了抽样审核,确保退出精准。
结合基层工作、精准扶贫等实际,永乐乡制定了“双包双联”工作机制,“双包”,即机关干部及村“两委”主干每人包联3-4户贫困户、包联一名困难党员;“双联”,即机关党员及村“两委”主干每人包联一项产业、包联一项重点工程项目,确保每户贫困户有一名干部帮扶。目前包联党员已经全部对包联对象走访1100人次,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帮扶计划。对识别出来的贫困人口,建立精准扶贫对象管理档案,实现户有卡、村有册、乡有档,建立贫困对象推出机制,认真实行贫困人口动态管理。
补齐短板,固好民生根基
一排排整齐划一的新楼房,蓝天白墙太阳能路灯,老人们坐在小广场的长廊上闲聊,孩子们在玩耍……这就是永乐乡移民新村的美好景象。
为让群众住上“安居房”,永乐乡统筹推进易地搬迁项目,2016年到2018年实施搬迁93户300人,采取集中、分散两种安置方式进行安置。全乡共有两个集中安置点,陈家岭集中安置点安置27户94人,新家岭集中安置点安置31户103人。两个安置点已全部完成搬迁,分散安置的35 户103人,已全部完成搬迁,改善贫困户生产生活条件。
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为保障饮水安全工程,让群众喝上“安心水”。2016年,该乡对草峪、红木垣村饮水工程进行修缮,解决村民的吃水问题,确保群众喝上符合国家标准的安全水和放心水。为改善出行问题,让群众走上“小康路”,实施了17.2公里的“四好公路”建设。
健康扶贫“得实惠”,住院“先诊疗后付费”制度,为贫困人员提供每月一次的上门免费健康体检,严格落实“136”制度。截至去年,贫困户享受政策770人次。12个行政村村级卫生室全部达标,并配有乡村医生。
教育扶贫“聚合力”,全乡适龄儿童283名全部在校无因贫辍学,享受教育补助47人、“雨露计划”16人、发放补助32000元、爱心助学累计资助57人。
多措并举,铺好产业富路
脱贫攻坚,产业先行。为拓宽村民产业致富路,永乐乡采取“村集体+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中药材种植1100亩,涉及农户86户,预计到今年底可带动农户年人均增收4500元左右。
“赤焰椒”是松树坡村2017年实现脱贫的主体项目,辐射永乐村、朱家窑村,今年该村进一步扩大基地种植规模到360亩。
特色蔬菜助脱贫,朱家窑村发展采取“村党支部+合作社+公司+贫困户”的模式,带动40户贫困户种植特色蔬菜62亩,实现了人均增收2500元的目标。
核桃树已成为村民们群众致富的“摇钱树”。永乐乡有核桃树8700亩。为提高核桃产量,三年来该乡持续加大核桃管护,实现了贫困户全覆盖管护,同时聘请专家现场授课和组织贫困户外出学习培训等请进来、送出去的方法,使全乡核桃产量大幅度提高。
扶贫不但要扶智,还要扶志。该乡先后举办了6次技能培训班,并率先在晋坤农业成立了人才教育基地,为培养人才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强化人才培养,鼓励创办合作社、壮大集体经济,为该乡的经济发展提供内生动力;凝聚社会合力,依托晋坤农业有限公司,通过投资收益“补丁式”扶贫,35名失能贫困人口每人每年可获得1000元的生活补助。同时,该乡针对2018年未脱贫53户112人,实行按户入股,每户每年可分红800元,实现贫困户稳步脱贫。
如今的永乐乡,村庄更美了、环境更优了、产业更多了了,老百姓腰包鼓起来了,脱贫的内生动力更足了。
记者 王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