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2019年4月28日,于山西古县第十二届牡丹文化旅游节举行期间,中国·古县第二届蔺相如文化高层论坛亦在古县牡丹旅游景区成功举行。来自中国先秦史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山西省社科院、山西省三晋文化研究会、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师范大学、临汾市委党校、临汾市三晋文化研究会与古县三晋文化研究会的专家学者以及市县四套班子领导等30余人参加了论坛。
古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周兴主持了论坛开幕式,古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赵贤慧致开幕词,他代表县四套班子领导及9万古县人民对来自首都、省城和市县的专家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并详细介绍了古县的历史沿革、人文生态、经济文化发展概况,总结了自首届中国·古县蔺相如文化高层论坛举办以来,在过去的十多年里蔺相如文化研究所取得的一系列成果和进展。
古县,位于太岳山南麓,古称岳阳。近年来,古县深入挖掘千年牡丹文化品牌价值,以开发牡丹旅游景区作为壮大旅游产业的龙头,“擦亮天下第一牡丹名片”,已成功举办了十二届牡丹文化旅游节,打造了一系列精品旅游线路,相继开发了三合牡丹、霍山老爷顶、蔺相如文化等旅游品牌,形成以牡丹景区、霍山云顶小镇、祖师顶森林公园为一体的旅游经济圈,文化旅游产业已经成为古县经济增长的绿色“新引擎”。
蔺相如文化、蔺相如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构,是提振古县人民创业干事之士气、改善古县社会淳朴之民风,提升古县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历史文化资源,是古县县域文化的核心与龙头。
首届中国·古县蔺相如文化高层论坛曾于2007年8月在古县成功举办, 当时来自全国各地的31名先秦史学家和研究蔺相如文化的专家学者汇聚古县,就蔺相如文化的内涵、蔺相如的生平事迹、蔺相如文化现象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蔺相如文化与爱国主义教育、蔺相如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等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首届中国·古县蔺相如文化高层论坛的成功举办,在海内外曾产生了十分广泛和深远的影响,极大地促进了全国范围内蔺相如文化研究的深入和发展。
在过去的十多年里,蔺相如文化研究成果层出不穷,研究专著《寻访蔺相如》《蔺相如传》先后由山西省出版集团出版发行,填补了史学领域里蔺相如文化研究专著的空白;由蔺氏后人根据蔺相如文化研究成果编著的长篇历史人物传记小说《蔺相如传奇》,曾于2012年11月9日起,在蔺相如故里的《临汾晚报》连载数月;由市三晋文化研究会学者主讲的《千古名相蔺相如》六集讲坛,在市电视台文化平阳栏目首播后,曾被国内多家主流视频网站转播;从不同角度研究蔺相如文化的学术论文数以百计,见诸于百度文库等诸多网络媒体。
为能深入持续地挖掘古县历史文化资源,充分交流、分享近年来蔺相如文化研究之成果,进一步提高文化自信、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实现乡村振兴、建设富裕文明美丽幸福之古县,县委、县政府做出了举行中国·古县第二届蔺相如文化高层论坛的决定。
中国·古县第二届蔺相如文化高层论坛,由中国先秦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宫长为研究员主持,与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蔺相如文化、蔺相如精神的内涵和外延,蔺相如文化和蔺相如精神的时代价值,进行了深入的研讨。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三晋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贾克勤,发表了《蔺相如研究与文化强县综合开发战略》的论文,认为“爱国爱民、爱憎分明、嫉恶如仇、敢于牺牲、舍生取义”的蔺相如精神,是构成伟大永恒“中国精神”的重要内容,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是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主源;千古名典“将相和”作为一笔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精神财富,是民族凝聚之魂、和谐文化之根,对构建文明进步的和谐社会、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当代意义;蔺相如文化对古县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是古县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资源。
政协山西省第十届委员会委员、山西省社科院旅游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李永宠,对古县蔺相如和蔺相如墓等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与产品策划进行了系统的论述,提出了打造古县“三河”全域旅游经济走廊的建议,即以可代表蔺相如文化的蔺河为龙头载体,打造相如文化;以地处涧河流域的岳阳镇为中心,建设历史名镇;以流经牡丹园区的石壁河为纽带,建设国家级文化旅游度假区;从而全方位提升古县文旅融合产业与产品的品位。
山西省散文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西省文史馆馆员乔忠延先生,以其敏锐独特的文化视角,通过对历史上诸多贤达名士人物之梳理剖析,认为大智者不少,大勇者比目,而智勇双全者就少见了。少见也还有几位,但是智勇双全,又能胸怀若谷、忍辱负重者,非蔺相如莫属。更为重要的是,这位智勇双全的先贤,其舍生取义、或是忍辱负重之举并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国家,为了大众,这就不能不令人肃然起敬,敬慕三晋大地曾经崛起过这么一位光彩夺目的精神楷模。 蔺相如堪称中国人格的标高,中国爱国的典范。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历史上曾经将屈原、岳飞视为爱国英雄,但他们都是失败的悲剧人物。蔺相如则不然,刚柔相济,阳刚能阳刚到极致,阴柔亦能阴柔到极致。阳刚起来不畏强暴,不怕粉身碎骨; 阴柔起来,宽容忍让,不惜忍辱负重。而这一切都不是从个人利益出发,而是为了国家和谐安宁,团结一致,抵御外强。相较于以悲剧告终的屈原、岳飞而言,蔺相如创造的精神高度,在他身后的两千年岁月里,还没有哪一位仁人志士能够企及,能够超越。由此,乔忠延认为蔺相如应该是爱国的典范和样板。 蔺相如,无疑是高耸在三晋大地,乃至华夏神州之中国人格的标杆。
今天我们研讨、弘扬蔺相如文化的价值,在于提振精神,发展经济,打造与之相关的景点,以拉动文旅融合发展。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山西师范大学历史旅游学院田建文教授,从考古学角度对古县蔺相如墓的建置、朝向、规模等与其所处时代的葬制,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古县的蔺相如墓基本符合战国时期赵国的葬制;田建文教授还从历史事件“秦晋之好”“吕相绝秦辞”“崤之战”“令狐之战”“河曲之战”等,证明了蔺相如于秦廷之上据理力争进而完璧归赵的历史真实;并从历史文献角度,分析了战国时期盛行的养士之风,认为蔺相如是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杰出代表,呼吁社会“做人要学蔺相如”。
山西师范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教授、中国史硕士生导师仝建平,通过查阅唐宋明清总志、明清《山西通志》、平阳与泽州两地府州县志的历史文献,对方志所载蔺相如文化遗迹在晋冀地域的分布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认为最集中的是在河北和山西两省,应联合挖掘、共同开发。蔺相如的历史主要发生在赵国及其出使的其他战国列国,所涉地区如河北、山西、河南有蔺相如文化遗址实属正常不过;加之他的精神受到历代景仰,于是乎蔺相如未曾居留过的地方出现蔺相如文化遗迹也不足为奇。对蔺相如历史的研究,应主要依靠基本史料。方志材料既不能忽视,也不能轻信,一定要认真考辨利用。方志所载,尤其是明清府州县志记载战国人物史事,相距年代太过久远,更多应从社会文化史、文化现象方面予以考察,区分历史与文化的联系区别,追踪后代多地流传的蔺相如文化,探寻其话语流变。研究蔺相如历史及其文化,弘扬其忠勇爱国精神,是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的有机组成内容,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对广大散居各地的蔺氏后裔追尊蔺相如为先祖,应给予充分理解,鼓励蔺氏民众发扬先祖精神,为构建和谐社会出力。
临汾市委党校科研处长、《临汾学刊》主编、副教授石耀辉宣读了《国色第一 国士无双》的论文,认为当前县委、县政府应在如何弘扬“相如精神”和县域旅游产业发展上加大投入力度。相如精神可归纳为四句话,即情系国家、赤胆忠心的爱国精神;扶危救困、勇挑重担的担当精神;视死如归、不辱使命的献身精神;屈己待人、大局为重的团结精神。相如精神所体现的思想内核,与我们今天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要求,特别是与领导干部官德建设的要求,可以说是高度同构的。同时与“团结、包容、务实、创新”的古县城市精神,以及古县市民公约也是相同相容的。蔺相如之所以被誉为“国士无双”,就是因为他是一个好人,是一位仁者、智者、勇者,是一个好官、贤相、忠臣,他做到了为人和从政的统一。苏东坡有句咏梅诗:玉雪为骨冰为魂。把这句诗用到古县文化旅游上也跟贴切,如果说国色牡丹的华丽是古县的骨架,那么国士蔺相如精神就是古县地域文化的灵魂,这是古县文旅融合发展的两张名片,两者互为表里、互相推进。牡丹园有观赏性,可聚人气,而相如文化、相如精神则有深度、有思想性,它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能够提振古县人创业干事的士气,能够进一步改善古县的淳朴民风,因而“相如精神”可作为古县县域文化的核心与龙头,成为古县文化的软实力。至于如何去做,一是建平台,包括成立蔺如文化研究机构、建设蔺氏祠堂等;二是上台阶,倾力打造蔺相如文化品牌、积极推进蔺氏宗亲联谊组织建设等。
临汾市政协文史研究员、原空军某飞行学院教授蔺长旺,多年来潜心蔺相如文化研究,他以地理地域为坐标,以时空为框架,结合考古发现与典籍文献之记载,系统地梳理了自蔺氏得姓于山西柳林始,蔺相如文化遗存与遗迹在全国各地的分布,理性逻辑地论述了蔺相如东出太行仕赵、成就光辉大业的人生脉络;通过对长平战前蔺相如识战局之危抱病觐谏、蔺相如将而攻齐不战而屈他人之兵收复失地、筑九城要塞加强军事防御、考古发现的“二十年丞蔺相如戈”以及司马迁记载廉颇称其为“将军”等一系列证据链的梳理分析,提出了蔺相如不仅是战国时期之政治家、外交家,还应是军事家的学术观点。蔺长旺教授还介绍了山东学者蔺如伟发现在《唐会要》卷22中,有关于唐朝(玄宗天宝七年)蔺相如被列为国祭的资料,可见蔺相如文化在历史上影响之久远。
古县县关工委副主任、县三晋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李建国,从行政区划历史沿革与地域、地名文化的角度,对我国存在南北两个“岳阳县”之来历进行了论述,认为北方“岳阳”一词,不但早在《尚书?禹贡》中就已出现,而且隋大业二年(606年)因县居太岳山之阳就已经称“岳阳县”了,况且明万历年间,还曾建有“岳阳楼”;而南方之巴陵县始建于晋太康元年(280年),民国二年(1913年)方将巴陵县改称“岳阳县”。
古县三晋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曹廷元,宣读了《赵城金藏与古县的奇缘》一文,介绍了昔日驻古县热留村太岳二分区基干营一连两个排80余名战士,奉命前往洪洞广胜寺强运经卷并安全返回古县热留村这一鲜为人知的红色史实。
古县文化局原局长赵新民,宣读了《弘扬相如文化打造旅游产业》的论文,介绍了古县多年来蔺相如文化研究和蔺相如文化园区建设的情况,并对未来如何弘扬相如文化、打造旅游产业提出了建议。
中国先秦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宫长为研究员对研讨交流进行了总结,认为本次论坛具有三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名家云集,来自多个学科的专家学者,从多个层面和角度,对蔺相如文化、蔺相如精神进行了深入研讨;二是主题鲜明,弘扬相如文化,助力文旅融合发展,符合当地文化旅游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 三是紧扣时代脉搏,与实现两个一百年战略目标的要求相符。论坛还具有三个突出的亮点:一是深化了蔺相如文化的研究,从考古学、历史文献学、军事学等多个学科和领域展开了研究;二是拓展了蔺相如文化与精神的内涵,把蔺相如文化、蔺相如的爱国精神提升到了“中华民族之脊梁”这样一个新的高度,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三是讲好相如故事、助力文旅融合发展,把弘扬相如文化与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宫长为研究员希望古县县委、县政府充分利用好这次论坛的研究成果,讲好相如故事、弘扬好相如文化,以实现乡村振兴、建设富裕文明美丽幸福之古县的发展目标。
论坛圆满结束,周兴致答谢词,对本次论坛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表示祝贺,对专家学者的建议表示感谢,并表示要讲好相如故事、传承好相如精神、弘扬好相如文化,以实现乡村振兴、建设富裕文明美丽幸福之古县的发展目标。(蔺长旺 刘广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