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如今开满格桑花的古县老母矿矸石场新貌。
临汾新闻网讯 10月17日,记者走进古县老母矿矸石场,只见自然起伏的梯形坡上,漫山遍野的格桑花、苍劲有力的针叶松、错落有致的排水沟……曾经那座堆积了几十年、烟尘弥漫的矸石山已彻底改头换面,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幅满眼苍翠、绚丽多姿的优美画卷。
临汾经历过煤炭“黄金十年”,煤矸石作为煤炭生产中的衍生品,堆积如山,严重危害着自然环境。面对这个行业性难题,古县老母坡煤业公司勇于负责、敢于担当,联合安吉欣源煤业公司和安吉璞源煤化公司,于2017年7月启动了矸石山治理工作。
老母矿矸石场位于副井口2公里之外的大山腹地沟壑中。由于当地煤炭资源丰富,开采历史悠久,且矸石场由老母坡煤业公司、安吉欣源煤业公司、安吉璞源煤化公司共同使用。煤矸石在山腹一侧堆积成山,露天部分超过60万立方米。不仅占用了大片山地,雨季还极易崩塌、淤塞河流。同时,溢出或浸出的硫化物还污染了大气、森林和水体,若自然发火更会危及山林、毁坏生态。
“煤矿是我市的支柱产业,更应该担负起社会责任。矸石山必须治理,无论如何都要给老百姓留下完整的土地。”古县老母坡煤业公司环保部部长张旭波对记者说,“我们公司坚持把‘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和‘打造现代化绿色矿山’作为承载使命的精神动能,从2017年7月开始,联合其他两家公司,先后投资2700余万元,对矸石山进行了‘移山填沟’式的治理。”
由于老母坡煤矿与新选矸石场较近,经与安吉欣源煤业公司、安吉璞源煤化公司协商,矸石场的建设、日常的运营及处理均由老母坡煤矿负责完成,其他两家企业给予老母坡煤矿一定的经济补偿作为矸石场治理资金。
“要治理就必须全面、彻底,不留一点隐患。”张旭波说,矸石山治理之初,他们委托专业公司进行系统设计,按照“因地制宜,综合治理;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合理布局,加快建设”的治理方针,高标准制定了移山填沟的治理方案。加固沟坡,上游建设防洪坝,下游构筑拦渣坝,底部修建引水涵洞;推平压实沟底,防止渗漏;逐层覆盖黄土,并反复压实防止自燃。
方案虽然科学合理,但是治理过程中免不了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自2017年7月启动治理,到2018年10月完成治理,20个月的时间,张旭波几乎每天都在矸石场,与工人同吃同住,时刻关注着矸石山治理的每个环节。他说:“看着矸石山一点点的改变,黑色慢慢转变为黄色、绿色,再苦再累都是值得的。”
“矸石山治理可不是件简单事,沟通临时占地、保障电力供应、协调用水问题……随着治理工作的推进,各种各样的问题就会暴露出来。”张旭波回忆道,矸石山治理期间公司内部还形成了一项不成文的制度,每名值班领导清晨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到矸石山治理现场,帮助协调各类问题。
张旭波说:“在我记忆中,印象最深的就属公司党总支书记靳卫协调解决的一次临时占地问题。大概是2018年的4月份,因工程需要,我们亟须临时占用古阳镇安吉村某一位村民的土地,但多方协调都没能达成一致意见,治理工作一度停滞。在这紧要关头,靳卫先是到古阳镇政府寻求帮助,再找安吉村委会主任帮忙协调,最终在多人的共同协调下,村民同意了临时占地,治理工作也得以顺利推进。”
“矸石山治理并不是简单的移来填去,重点就是生态还原。”在老母矿矸山治理后的半面坡上,张旭波指着漫山遍野的格桑花和纵成列、横成排的松树说:“为防止矸石氧化自燃,填入沟中的矸石,每3米就要用筑路机反复压实,覆盖0.5米黄土后再次反复压实。然后,再进行矸石填充,再压实,再覆土……矸石山搬迁后,我们在这半面山坡上种植了上万棵松树、3万余平方米的格桑花,这半面山坡也成了矸石山的新‘名片’。”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老母坡煤业公司的矸石山治理,不仅让矸石山旧貌换新颜,还给了百姓一块完整土地,而且获得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2018年10月,全市矸石山治理现场会在这里召开,全市相关部门、多家煤炭企业来到老母坡煤业公司的矸石山综合治理现场参观,学习治理经验,分享绿色成果。
古有愚公移山,今有智者填沟。老母坡煤业公司重视环境治理,并不断探索、寻找解决矿山生态环境问题的技术和方法,总结出了一套适用于本地的矸石山治理技术。张旭说:“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今后,我们将持之以恒抓好环境治理工作,努力打造现代化绿色矿山,挖完煤后,还给后人的也将是一座青山。”
记者 刘超 文/图